险。
它不再是试图理解和沟通,而是试图……同化。
它赌的是那个深海构造的“意图”并非纯粹的毁灭,赌的是生命形式转变的可能性,赌的是人类科学技术在绝境中爆发出的最后潜力。
“这太……太冒险了。”
李伟喃喃道,“我们甚至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我不知道。”
秦听澜坦诚地说,“但我们必须尝试。
这是最后的机会。”
他们开始利用掩体内残存的设备,进行疯狂的研究和准备工作。
首先,他们需要模拟那个深海构造的能量场。
通过对之前收集到的所有数据(包括“海瞳”的图像、“蛟龙号”的信号、以及全球各地的观测数据)进行反向工程,他们试图构建出一个简化的、能够局部模拟深海构造能量特征的装置。
其次,他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让人类(或者说,搭载人类意识的载体)能够承受甚至利用那种能量。
这涉及到材料科学、生物工程、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极限挑战。
他们设想了一种特殊的“共生服”,由能够吸收和传导能量的纳米材料构成,包裹住人体,并与某种……生物接口相连。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他们需要找到一条通往那个深海构造的安全通道。
直接下潜显然不可能。
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天空。
高温异变导致大气电离层极不稳定,但同时也形成了某些特殊的、高能的等离子体通道。
这些通道如同连接天地之间的“虚空裂隙”,充满了狂暴的能量,但也可能……提供了穿越到深海构造上方的可能性?
他们需要设计一种特殊的飞行器,能够利用这些等离子体通道,以近乎直坠的方式,穿越灼热的对流层和平流层,抵达深海构造所在的深度。
这是一个近乎天方夜谭的计划,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
但秦听澜和他的团队,已经没有退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地下掩体变成了一个疯狂的实验室。
科学家们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利用仅存的资源,制造着各种奇形怪状的装置。
失败是家常便饭,每一次挫折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但他们的眼神中,却燃烧着一种决绝的光芒。
与此同时,外部世界的末日景象仍在持续。
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减少,幸存者们在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