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标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秀全本小说推荐》,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大明锦秀》,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标,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容,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详情介绍:我有个最尊贵的名字,朱允熥。我是大明太祖的嫡孙,太子朱标之嫡子。母亲是常遇春之女,舅爷是蓝玉。我是大明最尊贵的皇孙,也是大明皇位,最有分量的,最为合法的继承人。我将开创一个不一样的大明,风华无双,日月昌明。海纳百川,四海来拜。...
《大明锦秀全本小说推荐》精彩片段
皇帝也为钱发愁。
朱元璋是个好皇帝,从心里顾及百姓的民生。
数十个藩王进京,他们走一路要吃一路,人吃马嚼的不是小数。
怪不得,朱元璋死后,严令各地藩王不得进京奔丧。
根源就是怕,骚扰到地方,带来严重的负担。
若是再往后几百年,啥清大帝之类的,每逢寿辰就是发财之时。
各地督抚轮番进献,宫中又是修戏台,又是建花园。
为了显示所谓的煌煌盛世,大办特办,繁花似锦烈火烹油。
几百年下来,天下的好东西都进了他一家一姓的腰包。
后来被人家红毛绿眼的八国联军,抢了又抢。
“孙儿,你记住!”见朱允熥若有所思,朱元璋正色道,“当皇帝,虽然受天下的供养,想 要啥有啥,但是当皇帝的人,不能贪心!”
朱允熥肃容倾听,皇帝教诲。
“皇帝,是给天下人做主的。皇帝,是让人过好日的,不是祸害人的!”朱元璋继续说道,“你知道当皇帝最大的权力是什么吗?”
朱允熥摇头。他虽然有着后世的灵魂,有着后世的独特眼光和见解,还有着超越历史几百年的先见之明,但是他知道,当皇帝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皇帝最大的权力,是控制!”朱元璋双手握成拳头,慢慢舒展开,指了指他的心窝,“控制的是这里!皇帝,要控制自己的心。控制自己的贪欲,控制自己的享乐!”
朱允熥拜倒,“孙儿记住了!”
随后,朱允熥陪着朱元璋用了膳,又和老头说了一阵闲话,才转身出来,朝东宫走去。
一路上,朱允熥都在想一件事,边走边想,表情有些沉重。
那些跟在他身后的宫人侍卫,见吴王若有所思,也都不打扰。
朱允熥在想钱。
既然自家老头怕藩王的队伍骚扰对方,那由朝廷先垫付藩王过境需要的费用,不就完了吗?
藩王的家眷多少,属官多少,每人每天的伙食费用,住宿费用按照官阶大小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况且真的让藩王来京,还可以限定他们的随扈数量。
用不了上万人,每个王爷带上几百个侍卫,加上家眷属官撑死了一千人。北方的藩王可以在山东等地乘坐运河船只南下,那样的花费更少。
可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朱元璋的性格,是不会从国库拨钱给儿子们当路费的。
他又绝对不会像什么后世的大帝一样,让地方督抚捐款。
想着钱,朱允熥也有些头疼。
他虽然贵为吴王,可是手里也没几个钱。
皇族之后去了封地才有钱,他当皇孙的时候一年就是一千两银的赏钱,多一分都没有。
别说他,宫里有一个算一个,一个比一个穷。
钱是好东西,不但能解燃眉之急,还有大用。
据说后来朱棣之所以能打下南京,就是因为长年累月的大撒银票,收买了许多军官和宫人。
现在,自己在朱元璋心中的位置越来越高了,自己不但需要有自己的班底,也更需要建立班底的钱财。
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忠诚,只有绝对的利益。
但是这事,还真要从长计议。
朱元璋可是眼里不揉沙子的,千万不能弄巧成拙。
朱允熥边走边想,自己在朝中能获到多少支持。
两个舅舅,掌管京中武威,武隆两大营共三万人的京营兵马。
舅老爷蓝玉身上虽然有大将军的位置,其实在京城一兵一卒都没有,只有几百家将。
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人也都是如此。
这就看出朱元璋的手腕来了。
这些跟随他的老兄弟,个个能征善战,位高权重,但是不出征的时候,没有兵权财权。
朱标的政治遗产中,倒是有不少大明中上层将领,除了京中的武将之外,各地守将也有不少。可是那些人打仗还行,真要是用他们干别的,只怕反而会坏事。
文臣呢?
想到这些文臣,朱允熥更是头疼。
现在距离清洗胡惟庸的党羽才过去几年,朝中凡是有实权的文官,都不敢有任何的结党营私之嫌。
自己若真是被朱元璋选定了储君,他们肯定效忠。但是皇位一日没落到自己身上,这些人一日不敢站队。
思来想去,朱允熥哑然失笑。
原来自己这个吴王,是既没钱,又没人。只有一堆隐藏着的政治遗产。
渐渐的,走到东宫。
穿过奉安殿,后面一个清净的小院就是他的住所。
院门前,两个侍卫正在指挥一群太监,不住的往里面搬东西。
那两个侍卫正是当日在朱标灵前,善意提醒过自己的廖家兄弟。
”参见吴王殿下!“廖家兄弟见到朱允熥,赶紧行礼。
”快快请起!“朱允熥笑着扶起来。
这哥俩虽然只是宫中的侍卫,官阶不高,但是代表的是身后楚国公一脉,不能小觑。
”这都什么呀?“朱允熥看着小山一样的礼盒说道。
”回殿下,这是端午时,是各地藩王进献的贡品。陛下特旨,让臣等给您送来!“廖镛恭敬地说道。
端午节,华夏人传统节日。
不过太子朱标刚刚去世,这端午在宫中根本就没过。
”辛苦你们哥俩了!“朱允熥笑笑笑,随后拿起一个礼盒,蜀王朱椿的礼物,封条上写着柏枝熏肉。
朱元璋崇尚简朴,他这些儿子也不敢送贵重东西,千里迢迢送了点腊肉之类。
这些货物通过驿站快马传递,所产生的费用,超过了礼物数倍。
等等,朱允熥好似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一条可以有钱的路,可以让国家有钱的路。
驿站!
和廖家哥俩随后说了几句,朱允熥一人在花园里溜达,满脑子都是刚才的灵光一现。
以前看那些穿越小说,主人公穿越古代,靠着啥卖火柴,香皂就能发家致富那是扯淡。
这玩意现在就有了,宫中所用的火柴和后来大同小异。香皂那玩意更是中人之家就能用上,没香皂用什么洗澡?
还有什么蒸馏酒,现在大明严令各地不得私自酿酒,很多百姓吃不饱,拿粮食酿酒,长几个脑袋。
玻璃那玩意现在也有,大明的宫城里很多窗户上,都装着五彩琉璃。
再说自己也不会啥发明创造,这个驿站倒是给了朱允熥一个想法。
朱元璋重视各地民生,每天的奏折都是驿站快马传递。而且各地的驿站,还要负责官员的往来,颇有些后世邮政的意味。
但是大明的邮政不赚钱呀?
那自己改动一下,把后世邮政的挂念套在现在的驿站上,能否给大明增加一条财源。
如果可行,那藩王进京贺寿的问题迎刃而解。
而且,自己朱元璋心中的位置,也能更上一层楼。
朱允熥越想越兴奋,回头吩咐道,”本王要写点东西,你们谁都不许打扰!“
小说《大明锦秀》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改驿站为邮政,为大明开源者!”
清晨,朝阳刚起,朱元璋已经坐在御案边,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
却没想到摸到的第一本,居然是吴王朱允熥的条陈。
“为大明开源?”
开源就是开辟增加财政来源,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臭小子,口气不小!”
疆域越大,治理起来难度越大,同时疆域越大,贫富差距也越大。大明现在才刚刚建立没多久,还没完全从元末的战乱中走出来。百姓贫,国家贫,大臣们都在绞尽脑汁怎么化解财政的拮据。
而且漠北塞外又连年用兵,虽说都是胜仗,但是军费一项最是令人头疼。
许多大臣都不敢说的开源,你一个臭小子敢说!
朱元璋带着笑意,翻开奏折,缓缓阅读。
“大明有驿一千五百余处,用来传递公文接待过往官员。一驿有驿丞,吏员并帮工,小驿数十人,大驿数百人,还有马匹军械牲畜伙夫。为此,国家每年耗费钱粮百万之巨。”
看到这里,朱元璋缓缓点头,“臭小子有见识!”
“国朝初年,陛下下旨,非军国大事不得用驿。驿站只能为官府所用,但各地情况不同,驿站亦有不同。”
“北方边塞之地,战事频发,驿站不能为百姓所用。可是南方驻地,国泰民安,朝廷耗费钱粮供养驿站,岂不大材小用。”
“臣以为,如今天下商贸频繁,南方诸地除运河外,商队往来频繁。若驿站可开设商业用途,为百姓传递信件,为商旅提供住处,为货物提供仓储,则每年朝廷可收之钱,何止百万!”
“恩!”看到这里,朱元璋凝重起来。
他不是在老夫子教育下长大的皇帝,心中对于士农工商的等级并不十分认同,也没有看轻商人。他知道一个国家光靠百姓种地,是创造不出辉煌的盛世的。
只有世间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盛世,百姓乐业,可以务农,可以务工,当然也可以经商。
可同时,他对商人也有些偏见。
大明的京城在帝国的南方,天下最繁华的地方,商业都被世代经商的富人和达官显贵所控制,百姓最多是走街串巷的货郎。
那些达官显贵家的买卖,世代经商的豪富之家,有的是办法偷税漏税,让朝廷吃亏。
一直以来,朝廷收取商税,很是头疼。
想到此处,朱元璋放下奏折,对门外喊道。
“来人!”
“奴婢在!”黄狗儿出现。
“传中书舍人刘三吾,户部尚书傅友文,吏部尚书詹徽。”
“遵旨!“
赶上一个勤奋勤政的皇帝,大臣的日子不好过。朱元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阅读奏折,这就意味着大臣要起得更早。
太监去传旨,原内阁首辅的办公房中,几位臣子领命,整理衣冠仪表之后,快步而来。
奉天殿里,皇帝的脸藏在高高的奏折后。
众人不知道皇帝叫他们何事,心中多少有些忐忑。
”臣等参见陛下,吾皇..........“
”行了,天天万岁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奏折后的朱元璋笑了笑,意味着心情很好,“都是人,谁能活到万岁?扯淡!”
说着,朱元璋把奏折给了太监,示意给大臣们看,“这有个奏折,你们看看,说说!”
臣子们对视一眼,先是刘三吾,随后传阅傅友文,詹徽。三人看后,脸色有些怪异。
他们都是大明中流砥柱,自然能看出奏折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可是其中有利也有弊,甚至还有许多天真妄想之处。
“臣斗胆,敢问陛下,这是何人的奏折?”刘三吾先开口道。
给他们折子的时候,朱元璋刻意撕去了有朱允熥名字那一页,此时笑道,“你们别管谁的,说说!”
刘三吾略微沉吟一下,“臣以为 ,此折所说实为大谬,驿站乃朝廷所立,用于传递军国大事,怎能对百姓开放!一旦开放,官民不分,容易酿出事端!”
这倒不是无的放矢,驿站用于传递公文,接待官员。要是开放给百姓用来传递信件物品等,万一弄错了公文,耽误国家大事,得不偿失。
“户部,你说说!”朱元璋在奏折后继续开口。
“臣倒是以为,这奏折有几处可取之处!”户部尚书傅友文笑道。
“哦?说说,哪里可取?”朱元璋又笑道。
傅友文再次看看奏折,开口道,”其中有一段白话文,臣以为可取。”说着,念了起来,“国家供养驿站车马人员,还要负责房屋修缮,给过往官员提供伙食,若是有人用还好。可很多驿站空在那里,白白耗费国家钱粮!”
“如果开放给民间百姓,可收取一定费用,如此一来驿站不但不用国家花钱贴补,反而会有结余!”
“你是说,开放给民间用,能给朝廷带来收入?”朱元璋又问道。
“开放的话,一定是的!”傅友文说道,“户部每年都要拿出大笔钱财供给各地驿站,如果驿站能自给自足,朝廷就省了一大笔钱。以去年为例,洪武二十四年,光是给长江以南的驿站,就高达纹银一百六十八万两,盐茶等物不算......”
“而且地方官吏层层克扣,真正到驿站手里的反而没多少是不是?”
朱元璋轻飘飘一句话,众人冷汗顿时下来了。
有官的地方就有贪,偏偏这位皇爷最恨的就是贪。即位以来,多少官因为银子两字,抄家灭族,掉了脑袋。
甚至有的官员因为贪污赈灾银子,直接被皇帝点了天灯,扒皮给百姓做了鸣冤鼓。
可就算是这么杀,地方上还是不长眼的继续贪。
今日皇爷忽然说道克扣二字,可是又哪里冒出了贪墨案,皇爷又要杀人?
想到此处,几位大明的大臣冷汗连连。
实在是被这位皇爷杀怕了,他老人家动起刀子来,那可真是人头滚滚。
谁知,朱元璋却没了下文,反而继续问道。
“吏部,你怎么看?”
吏部尚书詹徽赶紧道,“臣以为有利也有弊,陛下圣心独断,臣不敢妄言!”
这老油条一样的话,顿时让朱元璋大感心累。
他这皇帝是真累,臣子们都不明白他的心,事事都怕担责任,事事都要他做主。
无声叹息,朱元璋却没发作。
对黄狗儿说道,“去,传吴王来!”
吴王?
下面几个臣子对视一眼,这事和吴王有什么关系?
“折子是我家老三写的!”朱元璋的话音响起,似乎带着些骄傲地意味,“既然是他写的,咱也让他来说道说道!”
吴王写的?
臣子们顿时有些目瞪口呆。
尽管这折子中许多不切实际之处,但能写出这样条陈的人,一定是积年的官吏,认清官场民生之人。
可是没想到,居然是吴王。
吴王?
吏部尚书詹徽脑子转转,他原来就是太子在世的时候提拔起来的,一向和太子的姻亲们走得很近。
抬头偷偷看看御案,心中一横。
“启禀陛下,臣以为奏折很多可行之处!”
“白白给朝廷增加一份财源,何乐而不为?”
朱允熥的话,让奉安殿的群臣表情不一。
有人交头接耳议论,有人闭目沉思,有人心里默默算计。
但无论是谁,现在都已经挑不出半点的问题。
驿站改邮政,利用国家的传递方式,和交通枢纽,为百姓传递信件货物,为商旅提供便利,这本就是朝廷的德政。
再想到即将因为发行各种票据,而产生的巨大财政红利,还有繁华的商贸,众人没人不动心。
大家都是经年老臣,略微一算就能算出来,吴王这条建议,能给国家带来多大的收益。
如果运用得当,怕是每年的收益,不下百万之数。相当于五个州的税收,而且这种财源还不受老天的限制,无论丰年灾年都是如此。
吏部尚书詹徽先开口,“陛下,臣以为吴王殿下之条陈,可行,臣附议!”
户部尚书傅友文也开口道,“臣附议!”
大理寺少卿,“臣附议!”
掌管天下军马的太常寺,“臣附议!”
最后大明文官之首,中书舍人刘三吾说道,“臣也附议,但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凡事谋定后动!驿站改革不是小事,牵一发动全身,还需深思熟虑!”
”刘学士老成谋国之言!“朱允熥笑道,”我只是提一个条陈,其中关键和细节还需各位臣工仔细斟酌。我只是有点小聪明,治理国家还要依靠诸位!“
众臣开口,”臣等惭愧!”
朱元璋看着站在自己身边,意气风发的朱允熥,心中满是欣慰。
“臭小子,知道藏拙,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知道不骄不躁,最难得的是,知道自己该抓什么,放什么!“
一位君王,要提出大纲领,然后再由臣子们描绘出细节。
无论纲领怎么好,最关键的是不能急躁,要稳重要慎重。而且要知道,臣子们的作用。
”小子,你爹在你这个岁数,都没你这两下子!“
朱元璋心中满意,脸上都是笑容。
想到此处,从御座上站起,”熥儿,明日开始,上午读了书。你就去内阁值班房,和诸位臣工一块儿商议,驿站之事如何改革,如何落实,如何颁行!“
说着,朱元璋的表情严肃起来,”既然朝廷要开放驿站给民间使用,还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明白吗?“
”孙儿明白!“朱允熥说道,”皇爷爷是怕好好的德政,到了驿站小吏的手中,成了他们中饱私囊的好处。皇爷爷是怕,驿卒不用心传递,导致信件货物丢失,丢了朝廷的脸面!“
”孺子可教!“朱元璋笑道,”记着,这是给天下人办的好事!别办砸了,让天下人背地里骂咱们老朱家!“
”臣,遵旨!”朱允熥下跪说道。
“咱们爷俩啥臣不臣的!”朱元璋把朱允熥扶起来笑笑,“你这是立了一大功,为朝廷开源,为赋税增收,为君父解难!”笑声中,朱元璋看看群臣,“熥儿,说,你想要啥?皇爷爷赏你!“
众臣看着这祖孙二人,心中再次惊涛骇浪。
皇帝这是拿皇孙当成继承人一般在培养,眼神的宠爱,言语中关切,只要不瞎不聋都能看到。
别人还好,那些东宫的旧臣,差点当场落泪。
”孙儿正有一事,请皇爷爷允许!“朱允熥笑道。
”你说!“朱元璋大手一挥。
朱允熥看看群臣,再次跪下,”孙儿请皇爷爷于十月万寿之日,允许藩王进京贺寿!“
朱元璋和众臣都是一愣。
”骨肉团圆乃是天伦之乐,皇爷爷身为九五至尊,子嗣众多却无一人能侍奉于膝前!“朱允熥朗声道,”孙儿见皇爷爷每日为政事忙碌,从早到晚都是孤身一人,心中难受!“
说着,抹抹眼睛,”皇爷爷不是不想一家团圆,是害怕藩王给地方财政带来困难!今日孙儿立下一功,为朝廷开辟一条财源。斗胆请皇爷爷允许,叔父们进京城,给老爷子您贺寿!“
朱元璋动容了,他许诺给朱允熥随便开口,却没想到这个孩子什么都不要,只要自己这个老头子能在过生日的时候,见见自己的儿孙。
多孝顺的孩子!多懂事的孩子!这紫禁城冷冷清清,自己何尝不想骨肉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孙儿已经算过了,叔父们如果不大张旗鼓,只带少数人进京,所用的费用少之又少。“朱允熥抬头到,”户部可以先给地方垫付,藩王只能花指定的额度,用不了多少钱!“
说着,朱允熥看看殿中户部尚书笑道,”如果傅尚书觉得为难,我可以自己掏钱!“
”你哪来的钱?“朱元璋奇道。
”孙儿是吴王了,虽然还没去封地,但是按照大明律,没就藩的王爷每年有一万两银子的俸禄,孙儿可以提前预支十年俸禄,给叔父们作为过路的耗费银子。“
说完,朱允熥调皮一笑,”反正孙儿守着爷爷,这钱没地方花,不如用在自己家人身上!“
”诸臣工,古往今来哪位帝王,有如此贤孝仁德之孙?“朱元璋老怀大慰的同时,升起浓浓的自豪。
他自问文治武功,比秦皇汉武略逊。但是治家,那二位大帝却远不及他。而且那二位,绝对没有这么好的孙子。
不止那二人,就算是历朝历代所有皇帝,谁有如此乖巧懂事,心怀诚孝,又有治国才华和能力的孙子!
”吴王纯孝,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臣子们再次拜倒。
吏部尚书詹徽又先开口,”陛下,皇孙吴王殿下一片诚孝,骨肉团聚乃是人伦大礼。臣以为,吴王殿下所说可行,臣亦请殿下恩准,藩王进京!“
”臣等附议!“
朱元璋心中是骄傲和喜悦,而臣子们心中又是另一种心思。
就拿詹徽来说,他从朱允熥的提议中,看到另一件事。
那就是德!
一旦朱允熥成为皇太孙,那他今天所说的 ,所做的,关于藩王进京一事,就会成为千古传唱的仁德,会成为千古传唱的 孝意。会让那些藩王,在暗中感激。
同时,也在那些藩王头上有了一个孝的大义,还有名分的大义。
说通俗些,就是老人家的嫡亲孙子,给老爷子做寿,把那些分家打发出去的庶子叔叔们都叫回来一起乐呵。
在民间都是美名,何况是朱家皇明?
”准奏!“朱元璋拉着朱允熥的手,越看越满意,心中却忽然生出几分酸楚,一时有些失态,”上天让咱没了儿,可还是怜惜咱这个老头子,给咱一个好孙子!“
正在祖孙深情之时,殿外忽然传来迅速的脚步声。
一个侍卫拿着盖有加急印章的文书进来,跪下大声说道,”启禀陛下,边关告急!“
霎那间,朱元璋身上那股慈祥老人一般的平凡褪去,迅速转变成久经沙场的将军,眼神如刀。
”呈上来!“
朱允熥走下台阶,为祖父接过加急奏折,呈上。
”哼!“只听冷哼一声,朱元璋满脸冷笑。
”皇爷爷,怎么了?“朱允熥问道。
”伪元太尉也先帖木儿,率军犯边!“说着,朱元璋仰头大笑,”咱这头老虎刚打个盹儿,耗子就开始蹬鼻子上来,来人!召集诸将上殿。”说着,对身边的太监继续说道,“给吴王搬个凳子来,坐在咱边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