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郭沛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开局我帮朱元璋解梦全文版》,由网络作家“寡欢太叔”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明:开局我帮朱元璋解梦》中的人物郭沛朱元璋拥有超高的人气,收获不少粉丝。作为一部军事历史,“寡欢太叔”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不做作,以下是《大明:开局我帮朱元璋解梦》内容概括:多久,就闹了这档子事。又看到朱标的批复,神情一下子放松下来。“你这批复,就是给那陈则武尚方宝剑啊,各打一棒,依咱看,都该杀。”朱标小心将父亲扶着坐下,又转身去扶母亲,听到朱元璋的话,动作一滞,转而笑着说。“秦时商鞅,汉朝晁错,再有北魏孝文帝,宋代王安石。这历朝历代的改革,哪有不死人的。孩儿觉得,既然父皇下了决心,就得给他足够的权利,不能让他畏手畏脚。......
《大明:开局我帮朱元璋解梦全文版》精彩片段
乾清宫的偏殿,太子朱标正在批阅奏折。前几日父亲大发雷霆,将朝中大事和奏折批阅一股脑扔给了他。
“浙地临安的奏折,方孝孺…”
朱标自言自语,他知道父皇派陈则武,方孝孺去了浙地,开始推行新政。另外,户部侍郎白义喜在浙地总领全局。
看完奏折,朱标皱了皱眉,脸色很不好。推行新政,出了人命,差点闹出了民变。
朱标知道,父皇对于新政的重视,甚至让整个户部予以支持。若是让他看到这个奏折,又会勃然大怒吧。恐怕到时候,整个户部就得重新进人了。
再看到户部侍郎白义喜在杭州,根本不曾露面,导致下面的工作无法开展,畏手畏脚。
朱标神色一暗,这陈则武明显是在甩锅。可白义喜总领全局,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父皇命陈则武负责监察推行新政之事各细则,他有权监督白义喜,弹劾其尸位素餐。
想了想,朱标提起笔:
卿于浙地推行新政,此乃国家重事,千秋大计。望卿尽心尽力,为朝廷分忧。卿有临机专断之权,凡事无巨细,不必事事上奏,可依朝廷法纪,妥善自处,以免延误时机。
另,着锦衣卫赴浙地,许卿调遣。再速查户部白义喜在其位不谋其政之事,严加处置。正法明纪,以儆效尤。
朱标虽不喜陈则武,但他知道摊丁入亩,利国利民,必须办好,不能出现差池。在国家大事前,个人喜好根本不重要。
这白义喜,确实是属刘基一派,刘基拥护他朱标,那这白义喜也算是他的人。这个时候,白义喜被委以重任,不思为国分忧,反而做起了闲官,这种人,朱标不能忍。
“如何,今日有甚难事?”朱元璋吃着干果,牵着马皇后,咂咂嘴,一副富家翁的样子。
“父亲,母亲。”朱标连忙行礼。拿过方孝孺的那封奏折,递给朱元璋。
“他娘的,这陈则武就是在推诿,他负责的县,出了人命,他能牵扯到别人?还有白义喜,咱是让他去浙地当地主的?窝在杭州府等着下崽儿呢。”
朱元璋顿时怒了,这才多久,就闹了这档子事。又看到朱标的批复,神情一下子放松下来。
“你这批复,就是给那陈则武尚方宝剑啊,各打一棒,依咱看,都该杀。”
朱标小心将父亲扶着坐下,又转身去扶母亲,听到朱元璋的话,动作一滞,转而笑着说。
“秦时商鞅,汉朝晁错,再有北魏孝文帝,宋代王安石。这历朝历代的改革,哪有不死人的。孩儿觉得,既然父皇下了决心,就得给他足够的权利,不能让他畏手畏脚。”
“再说了,陈则武只是负责监察新政一事,白义喜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既如此,孩儿觉得,不如给陈则武放权,让他大胆去干。”
“摊丁入亩,利国利民,千秋大计,不在一朝一夕,后世君主都要做好。可这个头,父皇您就得开好,不然这后世之君,如何效仿。”
朱元璋听得入迷,嘴中咀嚼的干果都忘记了下咽,目光紧盯着眼前的笔筒。
“哈哈,瞧瞧,咱标儿说的多好。”
“传旨,方孝孺加浙地监察御史,监察浙地百官。陈则武负责新政推行一切事宜,户部侍郎白义喜,让他滚回来吧,去了二十天,一封折子都没有,狗东西。”
“咱想过,摊丁入亩不是那么容易的,果然,出人命了。可咱心里清楚,这玩意好啊,一但推行下去,对整个大明,都是益处极大的。”朱元璋懒洋洋的坐在花园里,闭着眼睛。
陈则武有些激动,他看到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洪武大帝。那个杀伐果断的一代君王。
也许真的英雄迟暮,朱元璋的两鬓已有白发,眼皮无力的耷拉着,但眼中迸射出的威严无时无刻不在宣扬着主人尊贵的身份。
“你们先出去吧。李伯昌,回去写一份祈罪的折子来。”朱元璋挥一挥手,雄厚富有中气的声音传至殿内的每个角落。
“你和咱说说,这梦,怎么解。说好了,咱饶你一命。说不好,咱屠你一家。”朱元璋突然恶狠狠的说道。
“嗟尔明朝,气数已尽。确有此话”陈则武第一句话就戳进了朱元璋的心。他知道,这八个字将是他的保命符,也有可能是他的催命符。其他的,朱元璋也许没那么关心。
“谁说的?”
“李自成。”陈则武如实回答。
“哈,咱还以为,是你说的。”朱元璋使劲拍向桌子,怒目看着陈则武。时间似乎暂停了十多秒,朱元璋慢慢坐下,一瞬间,仿佛苍老了许多。
“刘伯温说,大明国运:运至六百半是真的吗。”朱元璋有些无力。
“是真的。”陈则武刚刚被吓了一身汗,现在感觉自己说话都说不利索。
“咱问过皇后,如何信他。今儿咱再问问你,如何信你。”
陈则武从袖中掏出一本:明思宗崇祯实录。这是他在听自己老爹说了朱元璋那个梦之后,连夜凭记忆写的一个大概。
朱元璋接过。许久没人说话,整个乾清宫听不到一丝丝的声音,偶尔只有朱元璋传来的粗粗的呼吸声。
书中,朱元璋看到了李自成,看到了嗟尔明朝气数已尽这句话,看到了那棵树,那两个人,知道那个皇帝叫崇祯,看到了那个大明孤臣。
朱元璋基本上确定了这本书的真实性。因为那个梦,他忘不掉,他也从没和别人提到崇祯,提到黄道周。而书中都有。所以,要么书是真的,要么解梦是真的。
殿内陈则武跪着,朱元璋坐着。
殿外,没人知道乾清宫内发生了什么。黄狗儿不住的擦额头的汗和血,刚刚他都觉得自己快死了。
“大明,共经多少年,共历多少帝。”朱元璋嗓音沙哑,没有了那般气势,轻轻的问。
“共经二百七十六年,共历十六帝。”
“你如何知道?”
“我…”陈则武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
“罢了,咱问你。为何你会找到李伯昌?”
“我和李大人之女有婚约…”陈则武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
憨憨的一笑。
“打今儿起,你随朝做官吧。就做个都察院司务,每日上朝。以后你要告诉咱,谁忠,谁奸。错一个,咱屠你一家。”朱元璋揉揉太阳穴,一脸疲惫。
当官了?我也是公务员了,只是这差事不好当啊。
“滚吧,把你爹带回去。告诉你爹,礼部员外郎别当了,在家养老吧。”朱元璋看陈则武愣住,笑骂一声。
陈则武走后,黑暗之中,一个似乎飘在空中的人出现。低着头,弯着腰,听候吩咐。
“陈璟放了吧。抓他入狱的,还有那些狱卒人呢。”朱元璋看着陈则武离去的方向。
“估摸着都在当差。”那人回答。
“绞了。”
“是。”
“你的人盯死了陈则武,他的一举一动我都要知道。”朱元璋喃喃说道。
“还有,再盯住蒋瓛。这狗东西,不老实。”
那人答应一声,没有任何声响,又没入黑暗中。
臣再乞陛下,早下旨意,上合天心,下安社稷,著述文字,明证典章,诚惶诚恐,微臣草上。
回去之后,陈则武直接去了李府。当然不是去找李瑾曦,而是去拜见自己的老岳父。
李伯昌有些激动,摊丁入亩,确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良策。激动之余,内心的担忧也不禁生出。
良策虽好,可是会得罪太多的人。恐怕即便是皇上,也得思量众人的得失。而这些,皇上不可能没想到,但还是让陈则武上书陈言,说明皇上是认可的,但皇上也有所顾忌,这是让陈则武做马前卒。
也罢,李伯昌叹了一口气,执意以他的名义上奏。
陈则武对于李伯昌对自己的保护,还是有些感动的,这不是抢功,毕竟朱元璋知道这是陈则武提出的,李伯昌只是代为转述。
而且有了朱元璋的保护,只要他喜怒正常,脑子不再一根筋,李伯昌就不会出事。
再说了,摊丁入亩难以推行,毕竟这触及到太多人的利益,稍不留神,就是泰山之下无完卵。所以,就需要一个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的皇帝。观明一朝,估计只有朱元璋和朱棣两父子了。因此,摊丁入亩不会太过艰难。毕竟钱虽然重要,但总没有命重要。
想了很多,陈则武觉得万无一失。可他忘记了朱元璋除了雷厉风行,还特别擅长卸磨杀驴。
“都看看吧,咱呐,觉得不错。”朱元璋将奏折分递下去,供大臣传阅。
“这是啥鸟玩意,字都认得,放在一起咋就看不懂了。”景川候曹震嗓门很大,在朝堂上就嚷嚷起来了。
“杀才。让你多读书,出去打仗,咱写给你亲笔信,你都不认得,打个屁打。”朱元璋笑骂。
朝堂上一片大笑,刘伯温却满脸凝重。
这封奏折,写到自己心里了,摊丁入亩,这是万年之策。他和李伯昌同朝为官多年,未见其有如此大才。又听得昨日,皇上是见过了陈则武,后来又紧急召见的他们几个。
昨日,皇上已经把摊丁入亩大致说了一遍,户部谢长廷大赞为国策。哪怕是挑剔的自己,也极为心动。这陈则武着实不简单。
老谋深算的李善长,却不这么想。陈则武,黄口小儿罢了,不足为虑。
如今皇上对这政策极为看好,这时候逆着说反对,无异于找死。李善长深知自己已不得圣心,这个时候更不能出头。但摊丁入亩,好是好,可自家近万亩良田,这缴税得缴到什么时候。现如今,最好的就是闭嘴,不赞成也不反对。
“臣以为,摊丁入亩,乃万世之策,利国利民,固大明国本。臣身为户部尚书,深知丁税之害,百姓早已苦不堪言。臣斗胆启奏陛下,当全国推广,早正国本。”户部尚书谢长廷出列,大为赞叹。
“都察院经历司,咱让你来上朝,不是让你当木头的。出来,说话。”朱元璋直接看向陈则武。
“皇上,臣以为摊丁入亩,好,国策也,稳民生,固国本。但这毕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疾,当缓行。应选一富庶之省,以为试点。可,则推行全国。不可,则后改之。”
户部尚书说话的时候,陈则武就已经在思考,贸然推行全国是不可能的,这玩意必须搞试点,不然整个国家都得完蛋。而且,试点必须财力雄厚,禁得起折腾。
“传旨,摊丁入亩,国策也。以浙地为试点,着户部侍郎白义喜赴浙地执行。加都察院经历司陈则武为监察御史,监察摊丁入亩一众细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