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叶轩魏忠贤的现代都市小说《全文版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由网络作家“昆吾”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穿越重生《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是小编非常喜欢的一篇穿越重生,代表人物分别是叶轩魏忠贤,作者“昆吾”精心编著的一部言情作品,作品无广告版简介:他不让,奴婢就将他一起叫过来了。”崇祯听完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大明王朝是司礼监与内阁双轨运行机制,虽然保证了不会某一方独大,但皇权就没有那么自由了。“让他滚进来!”片刻后,王体乾进来了,还不待行礼,就听见了崇祯低沉的声音:“王体乾,朕想想看看印玺都还需要经过你的同意?”王体乾吓的一哆嗦,扑通一下子跪了下去:“臣该死,臣只是担心王中官假借......
《全文版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精彩片段
今天要推的小说名字叫做《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是一本十分耐读的穿越、打脸、历史、作品,围绕着主角佚名之间的故事所展开的,作者是昆吾。《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小说连载中,最新章节第1012章 诏书入南京,鱼儿上钩,作者目前已经写了2123723字。
书友评价
又是全知全能的主角 像打游戏过剧情一样
就这个,能活过一个月吗?你有什么实力,做这做那,都是动了文武百官和士族利益还能活
这本书可以说是大明文中数一数二的了,关键是条理清晰这一点,就是个大大的加分项。
继续努力,我看好你
热门章节
第884章 各自誓师,冲锋与阻击
第885章 试探进攻,打乱计划
第886章 戏耍建奴联军,地道战的实际运用
第887章 送死与等死,万马奔腾
第888章 堵不如疏,燧发枪显威
作品试读
方正化瞬间就愣住了,满眼的不敢相信。
他以为以后会成为司礼监的太监,方正化怎么也没有想到,皇帝竟然让他执掌御马监。
内廷二十四衙门,最重要的两个衙门就是司礼监和御马监。
司礼监素有第一署之称,代皇帝审批阁票,与内阁对柄机要,统帅整个宦官体系,实为“内相”。
而御马监,与兵部及督抚共执兵柄,实为内廷“枢府”。
更重要是御马监还掌腾骧四卫,这可是皇帝亲军,禁军中的禁军,唯一一个与兵部有交集的衙门。
司礼监是第一署不错,但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那也只是有建议权。
若是一位明主或者勤政的皇帝,那司礼监的太监就是一个端茶送水、传递机要的闲杂人员。
眼前这位新帝,明显就是想做中兴之主了。
“方大人,还不叩谢陛下天恩?”
直到王承恩提醒,方正化才跪倒:“臣叩谢陛下天恩,从今以后,臣就是陛下手上的一把刀,陛下说杀谁,臣就杀谁!”
御马监掌印太监是正四品,可以称为臣了。
“这段时间你也别闲着,有空查查御马监的底细,找找高手,做一份大致的计划给朕。”
“王承恩,去准备圣旨吧!”
崇祯又看向方正化、王承恩:“此事至少在秦良玉接到圣旨前不可让内阁和兵部知晓!”
两人点了点头,这里准确的说应该叫中旨,因为没有经过内阁审核。
若是被内阁知道了,内阁有封驳权,他这圣旨都传不出去。
方正化和王承恩出了暖阁后,王承恩立刻道:“方大人,恭喜呀!”
“王中官客气了,同为皇爷办事,以后还请王中官多担待些!”
方正化说完,看了看四周,压低了声音道:“王中官,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请说!”
“王中官,你也不要羡慕我,也不要羡慕司礼监的掌印和秉笔太监,我们一切权利都是依附皇权和皇爷,皇爷要谁去死,那谁必须得死,
你是皇爷的大伴,日夜侍奉左右,你才是皇爷最亲近的人,所以,你可千万不要糊涂。”
王承恩听完,呆愣在原地,随即汗如雨下。
如果不是方正化的点醒,他还真可能会被嫉妒蒙蔽了双眼,做些吹耳边风的事情。
“方大人提醒之恩,承恩日后必有所报!”
王承恩立刻给方正化行了一礼,方正化笑了笑没说话。
从今日起他们都是皇帝的绝对心腹,同一个战线的人,关系弄好了,日后办起事来也方便。
暖阁内,崇祯轻轻的敲打着桌子。
攘外必先安内,大明对于后金,大明就是内,皇宫对于宫外,皇宫就是内,想要做出改变,首先得保证自己活着。
只有人活着,才会有无限的可能,人死了,你就是有再多想法那也无济于事。
现在的皇宫已经成了筛子,各方的势力都有,估计他晚上吃什么,都能立刻被宫外的人知道。
再加上,他父皇、皇兄死的不明不白,所以,他有必要先搞定自己的人身安全。
其次,掌握一定的兵权,而这个兵权就是御马监下的腾骧四卫。
皇帝亲军从太祖开始设置了上十二卫,成祖增设十卫,宣德皇帝增设四卫,合计二十六卫。
可随着文官集团的崛起,除了锦衣卫和御马监下的腾骧四卫,其余二十一卫或多或少受到兵部辖制,他想调动都得先经过兵部,真是操蛋。
而锦衣卫现任的指挥使田尔耕、都指挥佥事许显纯都是魏忠贤的五彪之一,
虽然依旧听命皇帝,但绝对没有那么顺手,而且办事容易畏首畏尾。
魏忠贤有没有想谋反的想法不好说,但绝对是不满足现状。
史料记载,朱由校死了的消息被魏忠贤封锁了,魏忠贤想垂帘听政被施凤来阻止了。
而后又想趁他进宫的时候干掉他,又被兵部尚书崔呈秀给阻止,如不是英国公抬轿,他能不能顺利登基都不好说。
所以,魏忠贤绝对不能信任。
锦衣卫先不说,魏忠贤亲自统帅了一万、负责内廷的净军,万一这货抱着玉石俱焚的想法,那他就悲剧了。
打造腾骧四卫势在必行,而腾骧四卫的重组一定会遭到党争的阻碍。
所以,他必须得谋而后定,一鼓作气。
还有一点就是,打造亲军得大把的花钱,而他现在差不多是个穷光蛋,内帑二三十万两,明显不够。
想从国库弄钱,先别说国库也空了,即便是有,东林党、阉党也会想方设法的阻拦,他可没时间给那群老油条打太极。
秦良玉的白杆兵从四川忠州到北京有近两千公里,按照明代的行军速度,即便白杆兵是山地军,至少得一个半月的时间。
而这一个多月就是他搞钱、梳理大明存在的问题、顺带敲打涉及党争的那群人。
他也很无奈,他如果有有太祖和成祖时掌控的兵权,什么党争、阉党,全部都咔嚓了。
哪用得着这么小心,还得防备自己被弄死。
“打造自己班底的前两步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秦良玉进京了!”
崇祯梳理完后,王承恩也拿着圣旨进来了:“皇爷,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在外面候着了!
奴婢刚刚去拿印玺,他不让,奴婢就将他一起叫过来了。”
崇祯听完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大明王朝是司礼监与内阁双轨运行机制,虽然保证了不会某一方独大,但皇权就没有那么自由了。
“让他滚进来!”
片刻后,王体乾进来了,还不待行礼,就听见了崇祯低沉的声音:“王体乾,朕想想看看印玺都还需要经过你的同意?”
王体乾吓的一哆嗦,扑通一下子跪了下去:“臣该死,臣只是担心王中官假借陛下……”
“够了!”
崇祯低喝了一声:“现在证实了吧,给朕滚!”
王体乾连忙退了出去,崇祯看了一遍圣旨的内容后,盖下了印玺,然后将圣旨卷起来递给方正化:“抓紧时间去办!”
方正化行礼离去,崇祯看了一眼王承恩。
“大伴,朕让方正化执掌御马监,你不会有什么不满吧?”
王承恩心神巨震,连忙跪下道:“皇爷,奴婢不敢,都是侍奉皇爷,奴婢只要把皇爷伺候好了,那作用绝对比各监掌印作用要大,
奴婢的能力奴婢清楚,小事杂事还行,大事就欠缺很多。
人一生为的就是财、权、名、色四样,钱财对奴婢来说也用不上,色奴婢也不行,掌权奴婢能力一般了,那就只剩下名了。
皇爷有尧舜之姿,注定要成为一代圣君的,到那时,史书上也会给奴婢记载一笔,后世知晓,奴婢就知足了。”
“你倒是看的明白,安心跟在朕身边,朕不会亏待你的,起来吧!”
崇祯很欣慰,他能听出王承恩话中的真诚。
王承恩也很开心,幸好方正化刚刚点醒了他,但他还未站起来,崇祯的下一句话就将他吓得瞬间又跪了回去。
“大伴,今天在京营中,英国公的儿子没给你塞点银子?”
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围起来!”
“胆敢反抗,杀!”
铿……锵……
众锦衣卫长刀出鞘,在阳光下明晃晃的扎眼睛,瞬间让吵杂的广场安静了下来。
“你是谁,我们是……”
“来人,拖出去,掌嘴二十!”
李若涟怒喝一声,两名锦衣卫上前,跟抓小鸡一样的将出声的人拖了出去,随后朝着嘴巴扇了下去。
李若涟手下的锦衣卫不同其他千户下的锦衣卫,个个都是虎背熊腰,手掌跟蒲团一样,一巴掌下去,出声的人就惨嚎了起来。
此等惨样被其他学子看到了,有数人忍不住又出声。
李若涟也不惯着,有一个算一个,直接抓了就打。
有功名在身又如何,有陛下撑着,谁怕谁呀。
数十个学子打完后,躺在地上哼唧着,一是疼的,二是如此公众场合被打羞耻的。
被数百锦衣卫长刀指着,这群上可骂天子,下可骂小摊小贩的读书人慌了神,想出声但看着地上躺着的数十人又不敢动。
等待是漫长的。
不知道过了多久,一阵整齐的步伐从远处急促而来,隐约夹杂着兵器与盔甲的碰撞声。
整个国子监被戒严了。
又过了一个刻钟后,骚动再次传来,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远处龙旗招展。
看热闹的、数百学子心中一惊,皇帝来了。
果然,心中想法刚落,便听见尖锐的陛下驾到的声音,众人齐刷刷的跪下,连那些躺在地上哼唧的学子都不例外。
山呼海啸般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响起。
崇祯下了龙撵,方正化和李若涟护在左右,扫了一眼后便走到了数百学子面前,冷冷的盯着众学子。
“除了集会的学子,其他人都起来吧!”
跟过来的大臣们一听崇祯的话,立刻就升起‘这群人’完了的念头,跪着的数百学子也是心中猛的一突。
“谁组织的集会?”
“学生海盐县贡生钱孺林参见陛下!”
“为何要集会?”
到了这份上,钱孺林也豁出去了,一咬牙,站了起来朝着崇祯怒吼了起来:“为钱公等人鸣不平,劝陛下亲贤臣远小人。”
“放肆!”
方正化怒喝,伸手抓住了钱孺林的脖子,跟提小鸡一样将他提了起来,钱孺林脸色涨红,双手抓着方正化的右手,两脚在空中乱晃。
“方正化,放他下来,让他继续说,朕倒是要看看他怎么为钱谦益等人鸣不平的。”
方正化直接将钱孺林掼到地上,巨大的冲击力让钱嘉徵好一会儿才站了起来。
“陛下,钱公弹劾客氏,证据确凿,您为何杀了钱公等人,如此敢直言劝谏之人,您都杀了,以后谁还敢进谏?”
崇祯笑了:“是他们自己要死谏的,朕只是成全了他们而已。”
“死谏死谏,冒死进谏,不是真死。”
“冒死那是有可能死,那朕将这个机会放大了,行不行?”
“如果只是嘴上说死谏,其实又不想死,以此来博名声,那就是欺君之罪,一样是死罪。
你们天天喊着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朕真杀了,你们又在这里叽叽歪歪,真当朕没脾气吗?”
“你……”
“还有你说的亲贤臣,远小人,朕倒是要问问你说的贤臣是谁?钱谦益吗?
你知道什么叫做衣冠禽兽、外君子内小人、道貌傲然、表里不一吗?钱谦益就是。”
崇祯一席话瞬间激怒了钱嘉徵等数百名书生,正准备暴怒的时候,李若涟一挥手,一边看着的锦衣卫也不惯着,长刀直接架到了附近学神的脖子上。
“咳……咳……你们误会了!”
看着周皇后的疑惑眼神与张嫣微变的脸色,崇祯连忙解释道:“朕是真的有事想找皇嫂聊聊!”
“方正化,接下来的时间,这座大殿内十丈之内,朕不希望有人在,
胆敢随意靠近的,格杀勿论!”
方正化点了点头,右手一挥,大殿内的众太监、宫女退出。
见大殿内无外人后,崇祯道:“皇嫂,你是如何看待朝中局势的?”
“陛下,后宫不得干政,这是太祖定下的,臣妾不敢妄言!”
张嫣猛然跪了下去,花容失色。
“凤儿,扶皇嫂起来!”
PS:皇帝叫皇后应该为梓潼,但咱们就不咬文嚼字了。
崇祯有些无奈:“皇嫂,朕是真心有想听听你的意见,你就当是咱们家关起门来私下聊聊,老百姓们都能聊聊,咱们为什么不能?”
见张嫣还是不说话,崇祯只得换了个话题。
“皇嫂,你是不是觉得朕软弱无能,昨晚没有抓住机会除掉魏忠贤等人?”
不待张嫣回话,崇祯继续道:“朕知道,魏忠贤联合客氏把持朝政,让朕的侄儿夭折,更是让您无法怀孕,
您恨不得生吃二人肉、喝二人血。”
“可你知道大明朝如今的局势吗,第一,朝中党争在不断升级,魏忠贤的阉党、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的斗争已经愈演愈烈了,
其中还有山东人的齐党,湖广的楚党,南直隶的宣党、昆党,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倾轧,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其次,百姓赋税日益严重,国库空虚;
第三、军队吃空饷、战斗力低下,各地部队有军阀的趋势……”
崇祯每说一条,张嫣和周玉凤两人脸色就变了一分。
“二十几天前朕进宫的那天晚上,你让朕不要吃宫中的食物,朕在袖子中藏了王府的麦饼度过了一晚上,
在皇极殿继位的时候,若不是英国公等人亲自抬轿,朕可能都无法登基,你恨他们,朕更恨他们。”
“魏忠贤提督东厂,更是司礼监秉笔太监,而且锦衣卫也已经投靠了他,朝中六部九卿中有一半都投靠了他,
如此局势,朕别说杀了魏忠贤,可能连政令都出不了皇宫,逼急了很可能会谋反,
你也应该听说过皇兄召我入宫后,魏忠贤联合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密谋想要发动宫廷政变的事吧,
还有想效仿狸猫换太子、另立福王世子朱由崧继大统的传闻,
朕现在弄死魏忠贤也简单,但他的党羽看到老大死了,自己做了那么多恶事,会不会孤注一掷,
弄死我们或者弄死一大批的官员?这些我们都不能赌。”
两女脸色骤变,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周皇后忍不住道:“陛下,不是还有英国公吗?他掌控着京营,还拥护您,这……”
“凤儿,你太单纯了,英国公忠于的是皇权,谁当皇帝对他们来说不重要,
如果不是有皇兄的遗诏,他们完全可以拥立福王世子朱由崧,
他们手中有京营以及传承了八代的爵位,谁是新君,他们都是从龙之功,
从万历年开始你们就能发现了,他们根本就是中立者和利己者,不参与党争,
否则只要英国公出面,魏忠贤的阉党和东林党至于斗的这么激烈吗?”
看着脸上血色顿失的两女,崇祯安慰了几句,继续分析着。
“朕在位时间多一天,皇权就稳固一分,现在朕需要时间,即便以后彻底掌权了,但依旧不会杀魏忠贤。”
见张嫣想问说话,崇祯摆了摆手,继续道:“现在这对朕来说不算是坏事,魏忠贤掌管票拟披红之权,这也制衡了东林党的权力,
朕如果冒然杀了魏忠贤,那么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权利真空,东林党趁势而上,东林党那群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说到这里,崇祯眼中满是杀意。
前期的东林党还算是想真的为国家做点事情,但现在的东林党,说全部就有些过了。
但百分之九十的就是一群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文人。
口号喊的响亮却是一点实事都不做,争权夺利倒是很积极,
虽然没干什么大的恶事,但也没有提出任何可行性的救国治国纲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若是朝政被东林党把持,那对整个的社会风气是重大打击。
感受到崇祯的暴怒,周皇后走到崇祯身旁,握着崇祯的手,崇祯才渐渐的平静了下来。
历史记载,崇祯继位后用了三个多月,利用东林党的势力就将魏忠贤的阉党就整垮了,足可见皇权和东林党的势力之大。
但现在崇祯不想这么做,他想将涉及党争的人一起干掉。
“所以,朕必须要在确保皇权和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慢慢过渡权力核心,让魏忠贤发挥好“看门狗”和“打手”的作用,
民间有句话说的好,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
魏忠贤的阉党虽然干啥啥不行,但抄家灭族、捞钱却是一把好手,
让他和东林党之间狗咬狗,朕坐收渔翁之利,
而且朕昨晚拿掉了田尔耕锦衣卫指挥使的位置,有这种震慑,锦衣卫中还是有部分人忠于皇权的。
虽然不能全部控制锦衣卫,但至少能保证皇宫安全,
朝局如此,朕也只得隐忍,所以,皇嫂,希望你能理解朕的苦心。”
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提白杆兵进京和锦衣卫新指挥使的事情,这种事情少一个人知道,成功率就大一分。
说到这里,崇祯不再说话了,给张嫣消化的时间,同时也在感叹朱由检的愚蠢。
朱由校在死前叮嘱他,一善视中宫,二忠贤宜委用,第一点崇祯做的很好,继位后立即册封张嫣为懿安皇后,居住慈庆宫。
第二点却没做到,他哥哥朱由校虽然痴迷木工,但不傻,扶持魏忠贤就是为了平衡党争。
可朱由检刚继位就迫不及待的除掉了魏忠贤,虽然可以振奋人心,但却是打破了平衡,
让东林党钻了空子,把持了朝政,以致误国。
说实话,将明朝灭亡归咎到魏忠贤身上也不对,虽然是干了很多坏事,
但至少他在的时候,国库充盈,从未欠过辽东军饷。
有军饷才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后金等一些外敌才未能突破关宁防线。
而且他出身平民,知晓百姓疾苦,推动了矿业和手工业的税,降低了农业税。
周玉凤听的两眼放光,看着崇祯的眼神满是崇拜之色。
过了好一会儿,张嫣深深的吸了口气,下定了决心。
“陛下,臣妾知晓了,您不必考虑臣妾感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国运要紧!
只要能重振大明国威,臣妾个人恩怨算不得什么。”
听见张嫣的回应,崇祯松了口气。
朱由校病危时,张嫣力劝朱由校将皇位传给朱由检,
当时朱由校说后宫有两人怀孕,日后若是生男孩可以作为张嫣的儿子将皇位传给他。
但张嫣不同意,一直劝说朱由校将皇位传给朱由检。
而后魏忠贤等人派人向张嫣吹风,想阻止朱由检继位,张嫣明确拒绝了,
还说:从命与不从命都是死,那就不从,这样还能去见列祖列宗之灵。
在朱由检继位的当晚,张嫣提前派人告诉朱由检不能吃皇宫中的食物,
更是在继位后几天,朱由检吃的食物都是张嫣亲自所做。
再者,长嫂如母,周皇后就是张嫣亲自为他选的。
若不是张嫣,朱由检不一定能登基,或者说登基了不一定能活下来。
这后宫之中,真正对他好的也只有两人,一个是皇后周玉凤,一个就是这位皇嫂了。
所以,他不想张嫣因为阉党的事情耿耿于怀。
他今日来找张嫣谈心,就是要打开张嫣的心结。
“皇嫂,魏忠贤,朕暂时还不能杀,但客氏朕还是可以杀的,一来先收点利息,二来也算是震慑魏忠贤。”
“但您放心,等朝局稳定后,魏忠贤,朕必杀之!”
崇祯说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狠色。
至于说利用完了就干掉别人有些不厚道,但魏忠贤所犯罪过杀一百次都足够了,能让他多活一些日子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
“皇叔……呜呜……”
果然群臣都安静了下来。
又是半个时辰后,崇祯醒了过来,径直到了皇极殿,看着要行礼的群臣,崇祯道:“免礼,说结果!”
“陛下,臣等商议了一下,还是觉得孙承宗和袁可立更符合条件,但群臣在二人之间也各有倾向,现在群臣中选孙承宗的站右边,选袁可立的站左边。”
“今日上早朝的大臣共计69人,选择孙承宗的有27人,选择袁可立的有42人,请陛下圣裁。”
崇祯看了看左右两边的群臣,嘴角挂着一丝不可捉摸的笑意。
阉党一派的人全部选择了袁可立,而东林党一派的人则是选择了孙承宗,武将勋贵中则是大部分也选择了袁可立。
对于这个结果,崇祯没有丝毫的意外,因为孙承宗就是被阉党排挤走的,肯定不希望孙承宗再回朝堂的。
武将勋贵选择袁可立则是因为孙承宗督师蓟辽,辽东的十几万的将士基本都是他拉起来的。
阉党和武将勋贵自然不希望一个能掌控兵权的人回来了,这样他们会压力大增的。
而东林党选择孙承宗,则是想拉拢孙承宗,阉党将孙承宗划入了东林党中,
可人家压根就不是,他持的是中正之心,为的是大明王朝。
不管东林党、阉党和其他人打的什么算盘,只要两人中有一人回朝,那自己的目的都算是达成了。
“既然诸位爱卿都选择好了,那就确定为袁可立为此次陕西钦差大臣吧,
朕记得南都在袁爱卿离任后以子枢加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那朕就再加中极殿大学士,待赈灾结束后入阁参预机务,内阁即可拟旨吧。”
崇祯此言一出,群臣瞬间安静了下来,施凤来懵了。
其他头衔都好说,可大学士这可是内阁的职位了。
大明王朝设有四殿二阁,分别是中极殿(华盖殿)、建极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
各殿阁之间没有等级之分,首辅和次辅、辅臣是根据兼任的职务区分,所加大学士只关系到上朝时列队的位次,是一种尊荣。
例如被刚刚干掉的黄立极,加了文渊、武英、建极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虚职),他就是首辅。
如果崇祯没有任命新的首辅,那么身为中极殿大学士施凤来就会顺次接替黄立极成为新的首辅。
可现在袁可立加了中极殿大学士,再加钦差以及离任前的头衔,那就是妥妥的首辅了。
到手了鸭子飞了,怎么能不让他郁闷。
“怎么?施爱卿有意见?”
“臣没有意见,臣领旨!”
被崇祯点名的施凤来瞬间有了回应,随即道:“陛下,臣记得袁大人于天启七年八月份三上疏辞,自此绝意仕进,这……”
“无妨,朕修书一封,陕西大灾,朕相信袁爱卿不会置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顾的。”
群臣中有部分人心中满是不屑,皇帝毕竟还是年轻呀,拿大义压袁可立,这可算是打错了算盘。
若真是如此,大明如此的情况之下,他就不会绝意仕进,而是力挽狂澜了。
崇祯自然不知道群臣的想法,而是继续道:“诸位,刚刚咱们谈了调兵、调粮、百姓信不信的问题,解决最后一个粮不够百姓会不会再造反的问题,陕西大灾事宜就算是定下了,关于这一条,诸位有何良策?”
群臣相继摇头。
从现在来看,粮食不够,这是必然的问题,等到粮食不够的时候,势必还是会激起民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