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代都市 > 金手指宕机:我靠刷题逆袭全本

第8章

发表时间: 2025-06-12

“我舅舅就在那边出差!”
“新闻!快看新闻!”
惊恐、担忧、难以置信的议论声浪般席卷了整个教室。巨大的灾难消息像冰冷的潮水,瞬间冲垮了刚刚月考成绩带来的所有个人情绪。所有人的心都被千里之外的巨大伤痛紧紧攫住。
林辰只觉得脑子里“嗡”的一声,全身的血液似乎瞬间冲向了头顶,又在下一秒冻结成冰。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痛得他几乎无法呼吸。
汶川!地震!8.0级!
他想起来了!前世这场吞噬了数万生命的巨大灾难!就在五月!具体日期……是五月十二日!就是今天!下午两点多!
三天前……他警告过张强!就在三天前!他抓住张强的胳膊,急切地说“三天!最多三天!要地震!”
“草!” 林辰猛地一拳砸在自己的大腿上,指关节瞬间变得惨白。巨大的悔恨如同毒蛇,噬咬着他的心脏。为什么!为什么记不清具体日期!为什么只说“我们这儿”?为什么没能更明确!更笃定!如果……如果当时他能说得更清楚一点,哪怕只有一个人信了……会不会……
他猛地抬起头,血红的眼睛像受伤的野兽,急切地在教室里搜寻张强的身影。胖子同桌此刻也完全懵了,胖脸上血色尽褪,小眼睛瞪得溜圆,里面全是震惊和茫然,嘴巴微张着,显然还没从这惊天消息里回过神。当林辰的目光扫过他时,他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眼神闪烁地避开了。三天前的警告?此刻在8.0级大地震的恐怖事实面前,更像是一个荒谬的巧合,一个无关紧要的背景噪音。张强甚至可能根本没把林辰三天前的话和此刻的新闻联系起来。
林辰的心沉了下去,沉入了无底的深渊。他看着周围一张张写满惊惶和关切的脸,看着李老师沉重地布置捐款和哀悼事宜。他想站起来,想大声喊:还有余震!救援要注意山体滑坡!要注意堰塞湖!要……
可他张了张嘴,喉咙里却像堵满了滚烫的沙砾,发不出任何声音。谁会信?一个前几天还在预言“本地地震”和“老师车祸”的“疯子”?一个连月考数学112分都算不上顶尖的普通学生?在举国哀恸的巨大灾难面前,他的声音,只会被当成不合时宜的呓语,甚至是对逝者的亵渎。
一股深重的无力感和自我厌弃感再次将他淹没。他拥有“预知”,却如此模糊,如此无力!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却连一个有效的预警都发不出!这该死的重生,这该死的99.9%!有什么用!
他颓然地靠在椅背上,像被抽走了所有骨头。目光无意识地扫过桌面,掠过那罐蒙尘的可乐,最终停留在那本摊开的数学练习册上。上面,一道他昨晚刚啃下来的、关于概率统计的大题,解题步骤清晰工整。
概率……统计……数据……模型……
一个微弱的、几乎被绝望淹没的火花,极其突兀地在他混乱的脑海中闪现。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国家都笼罩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学校组织了集体默哀、捐款捐物。电视里滚动播放着灾区的惨烈画面和救援的艰难进展。悲伤和无力感弥漫在高三七班的每一个角落。
林辰沉默地捐出了自己攒下的、原本打算买参考书的零花钱。他依旧埋头在书堆里,但学习的动力,似乎悄然发生了一丝变化。除了应对高考,他的书桌上,开始出现一些“额外”的东西: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地质学基础》(高中科普版)、《地震常识手册》,甚至还有几份从物理老师那里软磨硬泡借来的、关于地震波和地质构造的大学入门讲义。他还特意找来了历年关于地震带分布和地质活动的新闻剪报(主要是《地理》杂志和《中学生时事报》),试图从中梳理规律。
当然,这些在紧张的复习中显得如此“不务正业”。他的行为很快引起了李老师的注意。
“林辰!” 一次晚自习,李老师走到他桌边,敲了敲他桌上摊开的地震波示意图讲义,语气严厉中带着一丝无奈,“你最近在看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高考考地质学吗?考地震波吗?有这个精力,多背几个单词,多刷几道数学题不好吗?上次月考数学是有点进步,但112分就满足了?你看看人家苏雨薇,看看王超!重心!重心要放在刀刃上!”
林辰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神有些疲惫,却没有躲闪。他没有辩解,只是低声说:“老师,我就是……想多了解一点。新闻里看着,心里难受。”
李老师看着他眼底的乌青和那份不属于高三的“求知欲”,严厉的话到了嘴边,终究化成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她拿起那份大学讲义翻了翻,复杂的公式和图表让她也皱起了眉:“这些……你看得懂?”
“一点点,” 林辰老实回答,“结合物理课学的波和能量,还有数学的函数和统计,能看懂点皮毛。” 他指着讲义上一段关于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关系的公式,“这个,其实有点像我们物理里学过的波速公式的变形,还有这里,用到的偏微分方程符号,数学选修里提过一点概念……”
李老师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林辰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她是知道的,之前并不突出。但最近他的理科成绩确实在稳步提升,尤其是数学的解题思路清晰了很多。她放下讲义,语气缓和了一些:“有求知欲是好事,但也要分清主次。高考就在眼前,这才是你现在的战场!这些东西,”她点了点那本《地质学基础》,“等上了大学,有的是时间研究。现在,收起来!”
林辰默默地把那些“课外书”收进了桌底。李老师转身离开后,他又悄悄抽出了那份关于地震波传播的讲义。他没有再试图去啃那些高深的公式,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旁边一份他根据新闻剪报整理的时间、地点、震级数据表格。
他拿起笔,开始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不再是解数学题,而是尝试用最基础的统计方法——比如计算某一区域(如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在特定时间段内(如近十年)发生不同震级地震的频率分布,试图找出一些可能的周期或集中趋势(虽然他知道这种简单统计对于预测大地震毫无意义)。或者,他尝试将物理课上学到的关于能量释放的公式(E=1/2mv²,虽然极其简陋)与震级联系起来,估算不同震级释放的能量级差,感受那种毁天灭地的威力背后的物理意义。
这更像是一种笨拙的祭奠,一种试图用自己唯一能掌握的武器——数学和逻辑,去触摸那场巨大灾难冰冷的轮廓,去理解那无法理解的恐怖,去对抗内心深深的无力感。每一次演算,都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自然伟力的不可预测和人类认知的渺小,也更坚定了某种念头:真正的力量,或许不在于预知灾难何时降临,而在于灾难降临时,有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应对、去救援、去重建。
时间在悲伤和紧张的复习中飞快流逝。黑板上的倒计时数字无情地缩减。值得欣慰的是,李老师的车祸并没有发生,也许是他这只小蝴蝶的翅膀产生了一丝丝作用吧。
六月,高考如期而至。
没有奇迹,没有顿悟。林辰像一个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终于看到绿洲的旅人,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干渴,平静地走进了考场。两天时间,他调动了这几个月来所有疯狂压榨自己换来的知识和解题能力。每一道题,他都全力以赴,像在攀爬一座陡峭的山崖,每一步都踩得极其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