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忽然觉得自己就像树上的枯叶,与其等冬天来冻僵,不如现在就随风飘走。
第三章:山寺晨钟的觉醒(16岁)霜降后的第七天,陈砚之在护城河救起投河的老妪。
老人塞给他一枚生锈的铜钱,说是城隍庙的“平安钱”。
他摸着铜钱上模糊的“安”字,突然想起小学课本里的《道德经》,“天地不仁”四个字像一把钝刀,慢慢剖开他混沌的内心。
清虚观的青石板路爬满青苔,老道士在香案前打盹,香炉里的三炷香歪歪斜斜,像极了他破碎的人生。
“小友可曾见过,溪水绕过石头,是石头赢了,还是溪水赢了?”
老道士睁开眼,浑浊的瞳孔里映着他袖口的刀疤。
陈砚之跪下时,膝盖硌到块刻着“明心见性”的残碑,碑文风化得只剩“心”字清晰,像一团跳动的火焰。
三个月后,他成了观里的小道童,道号“明心”。
每天凌晨扫落叶时,他发现每片梧桐叶的脉络都不一样,有的像掌纹,有的像河流,原来痛苦真的可以被分解成无数细小的纹路。
老道士让他抄写《黄庭经》,狼毫在宣纸上游走时,他忽然懂得,墨字能抚平伤口,就像晨钟能敲碎执念。
某个雨夜,他看着漏雨的观顶,突然想起家里的铁皮屋,原来同样是漏雨,这里的雨滴在青石板上,会发出清越的响声。
第四章:下山的草鞋与算盘(19岁)老道士圆寂前,把裂了缝的算盘塞给明心:“山下的世界,算人先算心,算心先算苦。”
他穿着草鞋走过青石板路,回头望时,道观的飞檐在云雾里若隐若现,像极了他曾经折的纸船,终于要漂向真正的江河。
第一份工作是在“万家房产”做中介,经理盯着他手腕的疤痕:“小陈啊,做销售要学会揣着明白装糊涂,客户要的不是真相,是顺心。”
他摸着口袋里的平安钱,想起老道士说的“见山不是山”,原来职场的“道”,藏在客户的皱眉与微笑之间。
第一个客户是穿旗袍的阔太太,要看市中心的学区房。
同事王姐撇嘴:“这种人最挑剔,你穿得像个道士,别吓跑人家。”
明心却注意到对方高跟鞋跟的磨损——左脚跟内侧磨损严重,说明常年穿不惯高跟鞋,“太太是想给孩子选学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