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曾国藩李少荃的女频言情小说《结局+番外东邦伟人曾国藩(王纪卿译版)曾国藩李少荃》,由网络作家“【日】紫山川崎三郎著 王纪卿译”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经世家▽时艰忆伟人▽华盛顿、俾士麦、加里波第▽大经世家的本领▽东方的华盛顿▽李鸿章对曾国藩的评价▽中华帝国建设伟业集大成者在哪里时艰忆伟人“时艰忆伟人”,这不仅是诗人的感慨。我曾游历禹域,看到其版图广大,山河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看到人民的状况;然而举目四望,纪纲废弛,霸图销沉,满目悲凉,所谓“正气扫地山河羞”;目击现状,也曾慨然浩叹。回国后,与客人把酒而谈,论及东方局势,历数近世俊杰,每每想见曾涤生国藩的高风清节,巍然高耸,超立于物表,不得不追忆其人。华盛顿、俾士麦、加里波第华盛顿是世界第一流的经世家,俾斯麦也是第一流的经世家,加里波第也是第一流的经世家。曾国藩与华盛顿、俾斯麦、加里波第相比,虽然性格各异,但就其格局和人格...
《结局+番外东邦伟人曾国藩(王纪卿译版)曾国藩李少荃》精彩片段
大经世家
▽时艰忆伟人 ▽华盛顿、俾士麦、加里波第 ▽大经世家的本领 ▽东方的华盛顿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评价 ▽中华帝国建设伟业集大成者在哪里
时艰忆伟人
“时艰忆伟人”,这不仅是诗人的感慨。我曾游历禹域,看到其版图广大,山河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看到人民的状况;然而举目四望,纪纲废弛,霸图销沉,满目悲凉,所谓“正气扫地山河羞”;目击现状,也曾慨然浩叹。回国后,与客人把酒而谈,论及东方局势,历数近世俊杰,每每想见曾涤生国藩的高风清节,巍然高耸,超立于物表,不得不追忆其人。
华盛顿、俾士麦、加里波第
华盛顿是世界第一流的经世家,俾斯麦也是第一流的经世家,加里波第也是第一流的经世家。曾国藩与华盛顿、俾斯麦、加里波第相比,虽然性格各异,但就其格局和人格而言,绝不在他们之下,不会下居于第二流的经世家。请看华盛顿统率义兵,抗击英军,终于完成创建美国的伟业;曾国藩则提领湘勇,征讨长毛,立下戡定太平军的大功。俾斯麦辅佐威廉一世,披甲从戎,伐奥挫法,完成统一德意志联邦的大业;加里波第奉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皇帝之命,扫荡内乱,开启意大利中兴的隆运;曾国藩则网罗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沈葆桢、彭玉麟等一批俊杰,平粤、平捻、平回,统一西方人所谓“严格意义的中国”,亦即中国本土的十八行省,功勋卓著。如此看来,曾国藩的格局力量未必输给华盛顿、俾士麦、加里波第,可以见诸中华帝国建设的伟业。
华盛顿崛起,开拓美国独立的天地,伟则伟矣,也无非代表富有自由自主精神的国民,摆脱母国的羁縻;俾斯麦崛起,成就德意志帝国的霸业,大则大矣,也无非追随前所未有的英主,率领勇武的精兵,继承腓特烈大王的遗国;加里波第崛起,创建意大利中兴的基业,壮则壮矣,也无非趁列国风云际会,投机取巧,玩弄外交手腕的结果。曾国藩则不然,上无明君英主,下无国民后援,中则无自居大宰相的权力,左支右绌,群小猜疑,立于其中,只手担当,建立拨乱反正的大功。虽有建设帝国的大经纶、大抱负,却不得付诸实施,非其力量规模不如那三位伟人,而是因为时势不得已之故。
大经世家的本领
曾国藩不似杀人未见血决不罢休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也不似龙蛇之略、虎豹之机、出没无常、手腕灵活的加里波第;他持心光明磊落,皎如日月,知人之明,任人之度,用人之才,容人之量,火眼洞识,综合大观,把持经纶的大纲,鄙视空文,看重实践,无一语涉虚,无一步蹈空,规模宏远,思虑周透,大事不糊涂,小事无渗漏,大节义,大文章,大学问,敬天爱民,忠于职守,至诚如神。曾国藩的确可谓有世界级大经世家的大本领。
东方的华盛顿
若论理想之崇高,品性之高洁,器宇之宏阔,胸襟之极度光明,曾国藩与华盛顿正在伯仲之间。因此,曾国藩是东方国家的华盛顿。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评价
我曾向李少荃(李鸿章)打听曾国藩的为人,他说:“其临事谨慎,动应绳墨,而成败利钝有所不计,似汉臣诸葛亮,然遭遇盛时,建树宏阔,则又过之;其发谋决策,应物应务,下笔千言,穷尽事理,似唐臣陆贽,然涉历诸艰,亲尝甘苦,则又过之;其无学不窥,默究精要,而践履笃实,始终一诚,似宋臣司马光,然百战勋劳,阅世变,则又过之。”
曾国藩几乎是诸葛亮、陆贽、司马光合而为一的人物,他的人格结合了三个时代以上的优点,宛若云中之龙,无以亲近。李少荃的评价,可谓千古铁案。
中华帝国建设伟业集大成者在哪里
如今东方正气郁屈,长久不得发泄。昆仑山巍巍,也无法遏止“斯拉夫”人种的侵入;扬子江水滔滔不绝,也挡不住“盎格罗·撒克逊”民族的进逼;何况满清政府长夜之梦未醒,四亿民众昏昏于醉生梦死之中。呜呼!时当今日,谁能再造东亚乾坤,成就帝国建设大业?我俯仰古今,目击清国衰运,不得不眷眷于曾国藩其人。
进士及第
▽曾国藩的抱负 ▽登龙门 ▽县试 ▽科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乙未岁暮杂感诗 ▽辛丑杂诗 ▽抱负伟大,志望宏远
曾国藩的抱负
“平生企高遐,力微不自量。树德追孔周,拯时俪葛亮。又兼韩欧技,大言足妖妄。”
这是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抱负。
登龙门
男儿立世,当然不能没有德追周孔、功凌管葛的抱负,但若要施展抱负,必须先占好位置;而要占好位置,则必须去登龙门,应科举。科举虽然不是容纳英雄的地方,但在清朝的中国,平时除了科举以外,就没有获取功名的余地,如果不去应科举,就不得不甘于终身不遇。于是曾国藩在青年时代,与通常中国人的出身相同,汲汲于做好应科举的准备。
县试
曾国藩十六岁应县试,取为佾生。县试是最初的考试,就学的童生在本籍州县参加考试。考试分为几段,由县官考察。第一段要写以四书为题的作文,五言六韵排律,到了开试时间,乐手奏乐,炮手发炮;第二段要写以五经为题的作文;第三段、第四段也要按照出题写诗作文;到了第五段,县官预设筵席,在场内宴请应试者。取为第一等者称为“案首”。
科试
曾国藩经过县试以后,去应科试,补了县学生员。这是道光十三年癸巳(日本天保四年),他此年二十三岁。所谓科试,就是学政召集其管下的生员以及已经府县试的童生加以检验的考试,其考试成绩分为六等,分别升降。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四十三岁时才得以补了县学生员,曾国藩则在二十三岁就补上了。由此可见,他的学识到这时已经超出一般人。
乡试
道光十四年甲午(日本天保五年),曾国藩应乡试,中了举人。乡试是将管下生员召集到该省首府举行的考试,又称“贡举”。其考试分为三段,历时八天,题目又都是四书五经、诗及策问。考试官是皇帝特派的钦差,考场事务由巡抚或总督监管,惟有顺天府由皇帝钦定。考试中式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魁元”。中式者都叫“副贡生”。
会试
翌年乙未,曾国藩去应会试,榜上无名,留在北京。道光十八年戊戌(日本天保九年)又应会试,中榜,取为贡士。会试是在乡试之后的第二年三月份举行的考试,全国的举人用官费旅行,聚集于京城。考业由礼部管辖,考试官为大学士、尚书等官员,稽察大臣为亲王、大学士、都统等官员。其中式的发榜,也就是登第告示,由皇帝特命钤榜大臣来执行。中式者称为“贡士”。
殿试
曾国藩在会试中式的下一个月参加了殿试,进士及第,取为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殿试是在会试同一年四月二十一日召集全国贡士于保和殿由皇帝亲自举行,由两名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内选取六人任阅卷大臣,即副考官。领侍卫内大臣率銮仪卫兵守卫宫门。考试只有一段,题目称为“制策”。开试时,大学士奉上制策的题目,授给礼部尚书,颁给贡士。制策有数条,要一一条对书写,书写有格式,一画之误就不得中选。每条限三百字,全文须在千字以上。其优劣分为三种: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名,第一称“状元”,第二称“榜眼”,第三称“探花”,赐予进士及第。其他无定员,都赐进士出身。发榜仪式有引见、赐宴及金银、簪花、银两的恩赐,待遇优渥。在清朝,这是人生荣誉的极点。曾国藩进士及第,为踏上仕途的第一步,也是从来功成名就的立足之地。
乙未岁暮杂感诗
曾国藩进京,在道光十年甲午之交,翌年乙未参加会试,没有中榜,留在京城,不懈地钻研经史。《乙未岁暮杂感诗》写道: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刬不平。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韶华弹指总悠悠,我到人间廿五秋。自愧望洋迷学海,更无清福住糟邱。尊前瓦注曾千局,脚底红尘即九州。自笑此身何处著,笙歌丛里合闲游。
为臧为否两蹉跎,搔首乾坤踏踏歌。万事拼同骈拇视,浮生无奈茧丝多。频年踪迹随波谲,大半光阴被墨磨。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
诗中可见曾国藩雄志落落,奇气摇斗牛,这就是他当年的本色。
辛丑杂诗
曾国藩还有《道光辛丑杂诗》一首,写道:
早岁事铅椠,傲兀追前轨。张纲挈陬维,登山造岌峩。述作窥韩愈,功名邺侯拟。三公渺如稊,万金睨如屣。肠胃郁千奇,不敢矜爪觜。稍待兰蕙滋,烈芬行可喜。岂期挝驽骀,前驱不逾咫!滔滔大江流,年光激若矢。春秋三十一,顽然亦如此。染丝不成章,橘迁化为枳。壮盛百无能,老苍真可耻。樗散吾所甘,多是惭毛里。
抱负伟大,志望宏远
由此可知,曾国藩抱负伟大,志望宏远,不满足于区区眼前的虚名与虚荣。
前十年,鸡林八道之风云是急。乃为东亚百年之计者,岂能无所动其心乎哉。明治六年,故西乡南洲先动其心,固是已。余闻曾国藩亦忧之。而其门下有李鸿章,能自承云。当此时,予与川崎紫山共在京城,其讲亚细亚经纶之策也尚矣。果逢日清之役,而输赢之决也,李鸿章乃奉命下马关求成焉。予将归,先谓紫山曰:绝继废兴者,固王者之业也。故宜以雅量宏怀待之,又能资焉以为东亚百年之计也。紫山曰:可矣。既至,乃见外务大臣陆奥福堂,以献,皆不用。予于是不绝喟然叹曰:恨无雄才伟略若南洲者也,咨千载一机亦已失矣。鸿章还,又多事。既而露扼辽东,英踞威海卫,山东、云南则独、佛也。噫,危矣。吾每思满清一机之变,至东亚百年之计,未尝不慷慨愤激,眦裂发竖也。虽然畏友紫山向著南洲传,今又著国藩传,予于是知其非偶然也。顾国藩之虑固及焉,而或贻谋未尽也。鸿章失坠亦可悲矣。吁,欲起二大俊杰于九原,以为东亚百年之长计,得乎。不如与紫山语之。以质于紫山,紫山笑而不言,不知予言果能当其意否。姑书以为序。
明治三十六年五月下浣
涛山 冈本柳之助撰
湖南
▽潜德不耀 ▽湖南的形胜 ▽正气发泄的中心 ▽遍征十八行省 ▽以忠诚为天下倡 ▽一人之精神即四亿人之精神
潜德不耀
“冲岳去地四千一十丈,其隅接周络,约千数百里,湘水出其下,源洁而流长,洞庭汇长江,东入于海,其气庞鸿峻固,渟蓄激溥一泄之,于人命世哲辅生其间,或百年或数百年一见,顾其气,犹未甚昌也。距今,乃笃生我湘乡相国一等毅勇侯曾公。公宅湘之上流,结庐衡山麓,世积儒素,潜德不耀。”
这就是蒋春元笔下曾国藩的故乡!
湖南的形胜
湖南属于古荆州之地,三代之时,还是蛮烟瘴雨之乡。楚国兴起后,拓地五千里,称霸一方。它完全属于内地,是在秦取百粤设郡县之时。湖南西南部的边疆之地,苗瑶各族往往杂处山谷之间,编氓相伍。今日仍然有若敖、蚡昌的遗风。而其地形东至江西,南界广东、广西,西接贵州,北连湖北,其面积为二十一万一千八百平方千米。其人口一千八百六十五万二千。《广兴记》记载道:“自武昌至江陵,东通吴会,西连巴蜀,南极潇湘,北控关洛,人皆知荆湖之险。”曾国藩则写道:“自古大江南北有事,必争此上游形势。”这都是通透实际的描述,道尽了湖南的地理形势。
爱新觉罗氏崛起于长白山下,统一中国四百余州,建立起一个新的大帝国,产生不世出的明君英主,如太祖、太宗、圣祖、高宗,谋臣如猛云之雨,前后辈出,翼赞其霸业;而长江一带上下数千里地方人才寥寥无闻,难道是天地的正气消磨已尽,无所剩余?衡山之秀,湘水之深,洞庭之奇,云梦之大,依然无异于旧时,英雄豪杰之士却久未出于其间。
正气发泄的中心
康熙、乾隆的帝业,传到嘉庆、道光手中,逐渐衰败,满洲八旗文弱娇柔,犹如妇人女子;满洲大官无能无为,无异于木偶;政纲紊乱,威信扫地;世道荆棘,天下茅苇;大江南北,群雄割据,四百余州有如裂爪,湖南才产生了一位大伟人,天地正气发泄于长江之间,而其正气发泄的中心不问可知,便是曾国藩其人。
遍征十八行省
在宋朝的时候,周茂淑讲学于濂溪,远溯圣源,阐明天地大道,海内风响,圣学由是而兴。但是,自元明以至清初,湖南并未听说出什么巨人。直到曾国藩崛起,则探寻圣学本源,为国家而将圣学用于事业,湖南从此人才辈出,所谓“以一县之人遍征十八行省”,可见这并非偶然的现象。
《湘军记》有如下记载:
粤匪捻回既诛,余威震殊俗,北慑乌桓,南渡台澎越裳,西北涉流沙,达乌孙,西南暨于阗葱岭,武功之隆,近古罕觏,然而总其成者,湘乡曾文正公国藩也。
以忠诚为天下倡
上面的说法虽然稍有夸张,但是团结湖南人来挽回清国的颓运,发泄天地的正气,这份功劳不可不归因于曾国藩的崛起。
然而,湖南为什么能够人才辈出,成为国家的元气?曾国藩解说道:
当其负羽远征,乖离骨肉;或苦战而授命,或邂逅而戕生;残骸暴于荒原,凶问迟而不审;老母寡妇,望祭宵哭;可谓极人世之至悲。然而前者覆亡,后者继往;蹈百死而不辞,困厄无所遇而不悔者,何哉?岂皆迫于王事,逐风尘而不返与?亦由前此死义数君子者为之倡,忠诚所感,气机鼓动,而不能自已也。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动群伦,历九州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与?亦岂始事时所及料哉!
一人之精神即四亿人之精神
须知清朝自咸丰以来,天下人才,辈出湖南,固然是基于所谓循环的道理,但也是因为曾国藩倡率天下,鼓舞士气。呜呼!一国以一人而兴,曾国藩一人的精神,就是湖南一千八百万人的精神,其实也是中国四亿人的精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