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出一些不安的念头。
这个商人究竟是个什么人?
他说的那些话,究竟有没有其他的含义?
他深知,若想要真正过上好日子,单凭辛勤劳作恐怕并不够。
土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耕种,它还藏着无数的潜力。
而要想真正抓住那些潜力,或许不仅仅是靠农民的手艺,更要靠眼界和思维的开阔。
但林泉并没有急着做决定。
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踏实种好每一寸土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他的“道”从未偏离过,这片土地,始终是他最坚实的依靠。
第三节:暮色降临,山脚的桃源村亮起点点灯火。
林泉背着从镇上换来的物资,踏着暮归的青石小路,脚步虽沉,却稳如老牛行田。
他的手心微微发红,指间的茧因长久负重变得更加粗硬。
他没急着回家,而是绕去了地头,望望那片红薯地。
黄昏时分的田野安静无声,只有风吹草叶的沙沙声,像母亲的轻语。
他蹲在地头,一手拨开稻草,另一手伸进松软的土里,轻轻捏了捏地皮的湿度,又嗅了嗅泥的气息。
水分刚好,透气也足,红薯苗舒展着叶片,像无数张向着天光伸展的掌心。
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地,它藏着他所有希望。
村里人已渐渐习惯他的“怪脾气”——天天下地查看,连饭都顾不上吃。
有人笑他傻,说红薯不过是寻常之物,不值得这样大动干戈。
他却知道,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在于这片地里到底能长出什么来。
红薯虽贱,却养人。
在灾年里,它是救命粮;在丰年里,它是主食的延伸,更是未来的方向。
他读过一本古书,上面说:“五谷者,民之本养也。”
他不求变出什么稀世珍宝,只想让这片地真正成为百姓安身立命之处。
从镇上回来,林泉心中却始终挂着那商人的话。
命运,真是掌握在敢于冒险的人手中吗?
他摇了摇头,把这个念头暂时抛开。
他不信天命,更信地力与人心。
这晚,他没有进屋,而是直接去了牛棚。
老牛还在反刍,见他来,哼了一声,似是在问他今日去向。
林泉轻抚牛背,喃喃道:“老伙计,你说这片地……我们还能再往前走几步吗?”
老牛没回话,只是轻轻甩了甩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