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虾米文学 > 其他类型 > 爸爸的账薄刘树忠刘慈伟全文

爸爸的账薄刘树忠刘慈伟全文

云朵朵99 著

其他类型连载

了,也是死于癌症。”刘树忠爷爷叹了一口气:“跟着我没享受过好日子。”刘家四兄妹都为这个热心肠的奶奶的去世感到惋惜。“爷爷,当年我爸去世的时候,留下了一个账本。”刘慈伟从包里拿出那本已然发黄的笔记本,继续说道,“上面记着他生前欠的每一笔债,这次我们回来,就是想了了我爸妈的心愿,把上面的钱还清了。”刘树忠接过笔记本,双手颤抖着打开,第一笔便记着:“98年3月10日,欠刘树忠60元”……本子上记着二三十个债主,金额最高的200元,最低的10元,其中有几位债主,已然不在人世。刘树忠和四兄妹沉浸在18年前的回忆之中……★★★★★★★第一章:贫困中燃起的希望时光回溯到1997年。在这个偏远宁静的小山村里,生活着刘大根与他的妻子王秀珍。刘大根已步...

主角:刘树忠刘慈伟   更新:2025-03-28 15:3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刘树忠刘慈伟的其他类型小说《爸爸的账薄刘树忠刘慈伟全文》,由网络作家“云朵朵99”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了,也是死于癌症。”刘树忠爷爷叹了一口气:“跟着我没享受过好日子。”刘家四兄妹都为这个热心肠的奶奶的去世感到惋惜。“爷爷,当年我爸去世的时候,留下了一个账本。”刘慈伟从包里拿出那本已然发黄的笔记本,继续说道,“上面记着他生前欠的每一笔债,这次我们回来,就是想了了我爸妈的心愿,把上面的钱还清了。”刘树忠接过笔记本,双手颤抖着打开,第一笔便记着:“98年3月10日,欠刘树忠60元”……本子上记着二三十个债主,金额最高的200元,最低的10元,其中有几位债主,已然不在人世。刘树忠和四兄妹沉浸在18年前的回忆之中……★★★★★★★第一章:贫困中燃起的希望时光回溯到1997年。在这个偏远宁静的小山村里,生活着刘大根与他的妻子王秀珍。刘大根已步...

《爸爸的账薄刘树忠刘慈伟全文》精彩片段

了,也是死于癌症。”

刘树忠爷爷叹了一口气:“跟着我没享受过好日子。”

刘家四兄妹都为这个热心肠的奶奶的去世感到惋惜。

“爷爷,当年我爸去世的时候,留下了一个账本。”

刘慈伟从包里拿出那本已然发黄的笔记本,继续说道,“上面记着他生前欠的每一笔债,这次我们回来,就是想了了我爸妈的心愿,把上面的钱还清了。”

刘树忠接过笔记本,双手颤抖着打开,第一笔便记着:“98 年 3 月 10 日,欠刘树忠 60 元”……本子上记着二三十个债主,金额最高的 200 元,最低的 10 元,其中有几位债主,已然不在人世。

刘树忠和四兄妹沉浸在 18 年前的回忆之中……★★★★★★★第一章:贫困中燃起的希望时光回溯到 1997 年。

在这个偏远宁静的小山村里,生活着刘大根与他的妻子王秀珍。

刘大根已步入不惑之年,王秀珍也 38 岁了,他们育有两儿两女,一家六口的生活贫困却也充满温情。

村里的房屋大多破旧,刘大根家的屋子更是摇摇欲坠,墙壁泥灰剥落,屋顶瓦片残缺。

家中家具简陋,一张破旧木桌,几条缺腿凳子,几张木板拼凑的床铺便是全部家当。

孩子们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却依旧难掩天真烂漫。

刘大根为人热心,村里谁家有事,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

农忙时帮衬劳力不足的人家,哪家孩子生病,他帮忙去镇上请医生。

王秀珍善良朴实,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即便日子清苦,也把最好的留给孩子。

1997 年,政府推行全面奔小康政策,只要村里建楼房,政府便补贴钢筋和水泥。

消息传来,村民们纷纷报名,可刘大根却只能望而却步,即便有政府补贴,剩余的建房钱他也拿不出。

看着别家热火朝天地建房,刘大根满心羡慕与无奈。

一日,时任村支书的刘树忠向刘大根透露,村里有 10 多亩稻田要对外承包,若刘大根有意,可优先考虑。

刘大根回家与王秀珍商量,他们觉得这或许是改变生活的契机。

听闻种香芋能赚钱,若能将这 10 多亩稻田种上香芋,一家人的日子或许能有所改观。

次日,刘大根便进城寻找
的燕燕对家乡对往事都印象模糊,虽跟着哭泣,却无法像大哥大姐那般感同身受。

“爷爷,我知道,当年要不是您,我们早饿死街头了,怎么还能怪您不收留我们呢?”

说话的是凤凤。

凤凤知道,树忠爷爷内疚的原因,肯定是当年福利院的车来接她和哥哥,她苦苦哀求树忠爷爷:“爷爷叔叔你收留我吧,我不想去福利院,爷爷,我一天就吃一碗饭,我能干活,什么活都能干!”

“爷爷,家乡变化真大。

我都快认不出路了。”

刘慈伟感慨道,转身又问最小的妹妹燕燕:“燕燕,你对这里有印象吗?”

燕燕羞愧的摇了摇头。

“是啊,这些年村子一年一个样,现在政策好,国家大力建设农村,可惜,还是留不住年轻人,现在就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

刘树忠爷爷叹息道。

“爷爷,我想看看我家,还在吗?”

刘慈伟问道。

“在在在,你们的家在你们离开五六年后就计划拆了,是我们村民以死相逼,才保留住了你们的房子,我们就盼望有朝一日你们回来还有落脚的地方。”

刘树忠老人抬手朝一个方向指去。

并带着四兄妹往刘慈伟家方向走去。

众人来到刘慈伟家,眼前的房子被重新修葺了,虽然还是原来的房子,但好像被翻新了。

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与蔬菜,小院南边还有一个小池塘,里面养着十多只鸭子。

池塘边则养着一群走地鸡。

“爷爷,这是怎么回事啊?”

刘慈伟问道。

“哦,现在国家政策好,到处在做新农村,你家的房子太旧了,政府觉得这样破旧不堪的房子影响形象,我们村里的人又不肯拆你们的家,所以政府就下拨一笔款,重新修葺了你们的房子,鸡鸭鹅是我们村里人养的,目的就是不让你的家荒废了,谁养就谁负责日常打扫。”

刘树忠叹了一口气:“现在你们回来了,就交回你们手上吧。”

“对了,爷爷,奶奶呢?

她身体还好吗?”

刘凤凤突然问道。

她记得,以前爸爸妈妈出去做事,就会要她带弟弟妹妹,她自己都还是孩子呢,哪里看得住,爸妈前脚走,她就溜出去玩了,每次都是树忠家的奶奶把弟弟妹妹抱自己家去,还时不时给点糖果吃。

“唉,都去世七八年
刘老大慈伟表现得异常冷漠,无论刘树忠交代什么,他都一言不语。

9岁的凤凤看到福利院的车,她突然大哭跪在刘树忠面前:“爷爷,求你收养我吧,我不想去福利院,我一天只吃一碗饭,我能干活,什么活都能干。”

在场的村民全部泪流满面,刘树忠抱着凤凤:“好孩子,如果爷爷收养你,撑死也只能管你一碗饭,那爷爷就是害了你,因为爷爷没有能力供你读书,孩子,只有读书你才能出人头地啊。”

凤凤不管刘树忠说什么,她都听不进去,上车的时候拳打脚踢,好在她是和哥哥同一个福利院,她还有哥哥的保护。

送走四个孩子的当天,村支书刘树忠狠狠地扇了自己三个耳光。

他觉得是自己害了刘大根一家,若不是自己好心将稻田承包给刘大根,刘大根便不会中毒身亡,王秀珍或许也不会患肺癌,他们若不死,这四个孩子便不会沦为孤儿。

此时的他,满心自责,觉得自己并非做了好事,而是造下了罪孽。

★★★★★★第五章:长大成人,感恩启程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一晃十几年过去。

当年那四个年幼的孩子,如今皆已长大成人。

老大刘慈伟年满 18 周岁便投身军旅,现已留队成为士官。

在部队中,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精神,不断磨砺自己,不仅练就了过硬的军事技能,还培养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老二刘凤凤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医科大学。

在大学里,她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

如今,她已是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老三刘慈明同样十分优秀,正在攻读研究生,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他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努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老四刘燕燕也在学业上成绩斐然,如今正在读大三。

她青春活力,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刘慈伟一直怀揣着一个心愿,那便是找回弟弟刘慈明和妹妹刘燕燕。

多年来,他四处打听,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

终于,在多方努力下,他找到了弟弟妹妹。

重逢的那一刻,四兄妹紧紧相拥,泪水夺眶而出。

那些分别的岁月,化作了此刻重逢的喜
坏了身体。”

王秀珍心疼的说道。

“唉,谁叫咱穷呢,辛苦今年,争取把所有的债还清。

你先回去吧,我也饿了,你先回去做饭,再说,凤凤带着弟弟妹妹,长时间看不到,我也不放心。”

王秀珍无奈只有先去了,她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别,两人将阴阳相隔?

王秀珍回到家,洗了澡便开始准备午饭。

可等到午饭做好,刘大根却还未归,王秀珍以为丈夫又在哪儿耽搁了。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刘大根始终未归。

王秀珍心中渐生不安,她准备出门寻找丈夫,此时,四岁的刘慈明和两岁的刘燕燕却莫名大哭,两个人都吵着要妈妈抱。

王秀珍心疼孩子只能左手抱一个,右手抱一个,这时放牛的老大刘慈伟回来了,王秀珍让刘慈伟去地里看看爸爸并叫他回来吃饭。

当刘慈伟跑到地里,远远便瞧见刘大根倒在香芋地里,喷雾器在一旁。

刘慈伟吓得大哭,赶忙跑回家告诉王秀珍。

王秀珍听闻,心瞬间提到嗓子眼,顾不上其他,拔腿就往地里跑。

当看到躺在地上的刘大根时,她整个人彻底崩溃。

刘大根脸色苍白,嘴角残留白沫,已然没了呼吸。

王秀珍扑在刘大根身上,哭得昏天黑地。

孩子们围在旁边,也跟着哇哇大哭。

村里乡亲听到消息,纷纷赶来。

大家目睹此景,无不落泪。

村里医生赶来检查,确定刘大根是农药中暑加中毒。

原来,当日中午天气酷热,刘大根打农药时吸入过多农药,加之身体过度劳累,最终酿成悲剧。

王秀珍感觉整个世界瞬间崩塌。

她不仅痛失挚爱丈夫,还要面对四个年幼孩子与巨额债务。

她一阵晕眩,当场晕死过去。

再次醒来,已躺在自家床上,此刻的她不哭不笑,宛如植物人,几日不吃不喝,最终又被村民送往医院。

村里乡亲知晓王秀珍难处,村支书刘树忠号召大家,你 50 他 20 地凑钱,帮刘大根购置了一副棺材,协助王秀珍料理了后事。

那些被欠钱的债主们见王秀珍带着四个孩子,孤儿寡母实在可怜,都不再提还钱之事,大家心里想着,能帮一把是一把。

★★★★★★第三章:艰难的守寡之路刘大根离去,家中顶梁柱轰然倒塌。

王秀珍望着四个年幼孩子,暗自
收购香芋的老板,几经周折,终于找到愿意与他签合同的收购商。

刘大根回来与王秀珍仔细核算:16 亩香芋田,每亩成本 4000 - 5000 元,16 亩便是八万左右;每亩产量约一千五到两千斤,16 亩就是两万四千斤左右;当时收购价 5 元一斤,16 亩能有 12 万收入,除去成本,还能有 3 万块左右利润。

要知道,1998 年人均工资才 500 元,3 万块无疑是一笔巨款。

然而,承包稻田需租金,购买肥料、农药也需资金,他们哪有这般积蓄?

但刘大根不愿放弃,四处奔走筹措。

因两口子为人忠厚老实,村里乡亲纷纷伸出援手。

稻田主人同意先欠租金,待卖了香芋再还;肥料和农药老板也答应赊账。

刘大根还东家 50、西家 100 地向乡亲们借了不少启动资金。

自此,两口子开启起早贪黑的忙碌生活。

晨曦未露,他们便扛着锄头来到稻田,清理杂草、翻地、施肥。

王秀珍的手因劳作变得粗糙,满是老茧与伤口,却毫无怨言;刘大根的肩膀被锄头压得红肿,汗水湿透衣衫,依旧干劲十足。

施肥时,他们小心翼翼,唯恐浪费;除草时,弯腰一棵棵拔除,累得腰酸背痛;打农药时,背着沉重喷雾器在香芋地穿梭,刺鼻农药味熏得难受,却从未抱怨。

日子一天天过去,香芋苗在他们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

看着那片绿油油的香芋地,刘大根和王秀珍脸上露出欣慰笑容,仿佛看到了未来美好生活。

孩子们放学后也会到地里帮忙,老大刘慈伟 8 岁,懂事地帮父母提水;老二凤凤 6 岁,在家照顾弟弟明明和妹妹燕燕。

一家人虽辛苦,却满怀希望。

★★★★★★第二章:晴天霹雳香芋日益长大,即将迎来收获季节。

那是个酷热的清晨,太阳如大火球般炙烤大地。

刘大根和王秀珍背着喷雾器前往地里打农药。

刘大根对王秀珍说:“打完这一次就不用再打农药了,赊账都赊得不好意思了。”

临近 11 点,刘大根对王秀珍说:“太热了,你先回去吧,我还有一瓶药水,打完就回。”

“你休息一会儿,剩下的我来吧,我真怕你日夜不停的做,会累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