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姜年星姜柔琛的其他类型小说《成了四个大佬的恶毒亲娘后,她洗白了 番外》,由网络作家“一支藤萝”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她们能占着这个先机多挖几颗笋子,多赚几块钱。田焕梅一走,姜德海也坐不住了,他得宣传宣传去,山上竹林可多着哩,要真能靠着挖山笋赚到钱,那村子里可得富裕一阵子了。他这么想着,又有些担心的看向姜栀:“妮儿,真的有多少要多少?”姜栀笑了笑,肯定道:“真的,有多少要多少。”一斤野山笋系统收购价是十几块钱,她可以通过系统购买稀罕商品拿出去卖,所以即便一根笋让利三分钱,她的赚头也是旁人不敢想的。姜德海得了答案,送走姜栀后,就召集村里人发布了这个消息。一时间,村里掀起了一波挖笋热潮。姜栀回了家,钻进厨房。她昨晚烤猪肉时想到可以卖吃食赚钱,而最好赚,也最方便的莫过于卤肉,她看过不少小说,主角致富方式的第一步都是卖卤肉。事实上,是因为卤肉最方便,投资最...
《成了四个大佬的恶毒亲娘后,她洗白了 番外》精彩片段
她们能占着这个先机多挖几颗笋子,多赚几块钱。
田焕梅一走,姜德海也坐不住了,他得宣传宣传去,山上竹林可多着哩,要真能靠着挖山笋赚到钱,那村子里可得富裕一阵子了。
他这么想着,又有些担心的看向姜栀:“妮儿,真的有多少要多少?”
姜栀笑了笑,肯定道:“真的,有多少要多少。”
一斤野山笋系统收购价是十几块钱,她可以通过系统购买稀罕商品拿出去卖,所以即便一根笋让利三分钱,她的赚头也是旁人不敢想的。
姜德海得了答案,送走姜栀后,就召集村里人发布了这个消息。
一时间,村里掀起了一波挖笋热潮。
姜栀回了家,钻进厨房。
她昨晚烤猪肉时想到可以卖吃食赚钱,而最好赚,也最方便的莫过于卤肉,她看过不少小说,主角致富方式的第一步都是卖卤肉。
事实上,是因为卤肉最方便,投资最小,利润最大。
一锅卤水,越老越好,在卤料方面不用愁,只需要把肉挑好,清理干净,就能形成一条龙的出售事宜,的确是一桩可做的长期买卖。
目前,她的小说事业尚未起步,想重操旧业搞古玩也没资金,服装生意的话她有头绪,但真要着手去做,手底下没帮衬的人也不好干,卖香蕉水果倒是赚得多,但风险不小。
要说靠谱些的,也就是售卖吃食的小生意了。
卤肉,鸭货,炸鸡锁骨,鸭板肠,麻辣小龙虾,肉夹饼,杂粮煎饼,奶茶等等,这些可是大众一致认可的美味小食。
现在国营饭店式微,吃食摊子如雨后春笋般往出冒,她不信她赚不到钱!
说干就干!
姜栀查看了一下系统资金,还剩704.2块,想着即将入账的一大波山笋,到底是一咬牙买了五斤猪耳朵,五斤猪尾巴,和十斤猪肠子。
倒不是她不想多买,只是条件不允许。
一斤猪耳朵三十块钱,五斤就是一百五十块。
一斤猪尾巴是六十块钱,五斤是三百块。
其中最便宜的是猪肠,一斤十三块钱,十斤花了一百三十块钱。
姜栀深吸了一口气,用剩下的钱买了所需卤料药材和一些鸭货。
她看着空荡荡的资金,心痛不已,好在系统出售的都是清理干净的商品,这些猪肉和鸭货看着极为新鲜,这个价格买倒也不算亏。
姜栀看着满当当的食材,也顾不得伤感资金短缺,撸起袖子,开始做卤汤。
她是个名副其实的老饕,上辈子花了不少钱在美食秘方上。
方子里有一味最得她心的就是川味卤鸭货了,不过这会儿吃鸭货的人太少,最重要的是小镇卖肉的铺子压根不单卖鸭货,她没办法解释来源,就只能少买些看着卖,唯恐暴露自己。
姜栀不是头一回卤肉,下手流畅。
不知过了多久,一锅香气宜人,棕红色的卤水就煮好了。
这股味道浸染着人的味觉感官,光是闻着就有些饥肠辘辘。
姜栀尝了一口,没问题后才把肉放进去,开卤。
她刚盖上锅盖,就听到了院子外的敲门声,出去一看,院外以田焕梅为首的几个婆子背着满当当的背篓,见她出来,脸上登时挂上了热切的笑。
“栀子啊,我们挖了笋子回来,你看?”
临到头,田焕梅心里跳的像鼓似的,唯恐姜栀不收山笋,她们白做工。
虽然大雪初歇,但昨夜也积攒了厚厚的积雪。
姜栀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很快,鞋袜就湿透了。
姜家村不算大,她从村尾走到村头也不过才用了五分钟,一路上碰上几个同村人,不过无一例外,看向她的眼神都含着浓浓的嫌弃与厌恶,好似生怕沾染了她的晦气。
姜栀也不在意,垂着眸快步出了村子。
村子外有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就能到大名镇。
大名镇显然是一处极热闹的地方,一路上行人往来不绝,有赶驴车的,有骑自行车的,但绝大多数还是像姜栀一样徒步而行的人。
姜栀用艳羡的眼神扫过有“坐骑”的人,叹了口气,加快了脚步。
她心中算计着路程,大概走了一半时,两条腿就酸疼不止,肚子里也再度空空荡荡,早上吃的一个馒头早已消化掉了,她只能暂且停下休息。
姜栀坐在路边一块大石上,百无聊赖地看着四周。
道路两边都是一块块田地,不过眼下被积雪覆盖,瞧着光秃秃的,不算什么好景致。但不得不说,八十年代的空气是前所未有的清新,呼上一口气,头脑都跟着清醒了。
姜栀垂眸时,目光便扫到了篮子里的手表,心头不由一动。
她是不是可以把手表出售给系统?
这么想着,她就将手表握在手中,打开系统面板,可惜,“一键出售”按钮是灰色的,这意味着手表是不可以出售的。
【叮——请宿主获悉,百货兑换系统只接收野生天然食材。】
姜栀了然,也不失望,把手表放回篮子里,继续上路了。
上午十一点的时候,姜栀才拖着两条酸软的腿进了大名镇。
她看着眼前这个镇子,心里说不上是什么滋味儿。
八十年代的城镇,比起二十一世纪的乡村还不如,街道狭窄,几栋还在施工的高楼格外突兀,街上骑自行车的人很多,一股股炭烟味弥漫在城镇上空。
镇子里的人穿着打扮要更干净些,脸上的神色也更自信。
不过,让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喇叭裤和硕大蛤蟆镜在这边远小城还没有普及。
姜栀也顾不得细细观察这个年代的人们,她得先干正事儿,毕竟待会儿还得走4、5个小时的路程回姜家村去,这会儿的治安可算不得好,她要赶着天黑之前回去。
这么想着,姜栀就挽着篮子,一路与人打听,很快就找到了大名镇派出所,其门口贴了一句告示:“凡男同志穿高跟鞋,女同志烫披肩发来本所办事,概不接待!”
姜栀垂眸看看自己,满是补丁的衣服还来不及洗,袖口还有些脏,头发更是毛躁。
她嘴角一抽,也顾不得自己的形象问题,推门而入。
派出所不大,里面是一排办公桌椅,一共只有三个公安,两男一女。
这年头的警服是橄榄色的,合领中山装式,上衣有四个暗兜,穿在身上十分精神。
“你好同志,需要什么帮助?”
女公安听到推门声,抬头就看到姜栀,站起身出声询问。
姜栀走近,道:“公安同志,我想问问给孩子申报户口需要什么手续和证件。”
闻言,女公安有些惊讶的看了她一眼。
大多时候办户口的都是男人,鲜少有女人会来咨询这个问题,不过她很快就敛了神色,说道:“申办户口,监护人可以凭借出生证明,和父母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来办理。”
姜栀早就料到会麻烦,也不气馁。
她道:“我没有结婚证,孩子是我未婚生育的,可以用什么证件?”
这话音一落,派出所便静了静,三个公安都抬头看她。
这年头,未婚生育可够稀罕的,而据他们所知,也只有姜家村有这么个“时髦”的人,而且还生了四胞胎,前两年这事儿可是在十里八村传的沸沸扬扬。
三个公安脸色都冷淡下来,眼神中还隐隐带着鄙夷。
姜栀抿唇,再度开口:“公安同志,需要用什么证件?”
女公安已经坐了下来,拿起钢笔继续忙碌,头也不抬地道:“你带着出生证明,你的居民户口簿,再到你们村的村委会去开一张非婚生育证明。”
姜栀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也不愿在这里讨嫌,道了声谢转身离开派出所。
她站在派出所门口,仰头看看蓝天,深吸了一口气。
看来,想要转变原主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任重而道远啊。
姜栀心头感慨一句,就提着篮子往大名镇唯一一家当铺行去。
当铺,又叫当店,典当行,押店。
典当人因为急需用钱,将货物送到当铺典当,典当行不会给相应的价钱,只会给原值三四成的数,低价收进,高价卖出,从中渔利。
她上辈子干的是古玩生意,没少和典当行打交道。
过去的当铺是剥削,压榨人们的行业,在五六十年代时,典当行业就作为剥削人民的行业被取缔了,在八十年代初年时才重新出现在民众的视线内。
如今的典当行已经成为了经营性企业,名称不再是当铺,而是典当行或典当公司。
姜栀站在典当行门口,仔细打量着这家八十年代的当铺,没有高悬的匾额,门口一侧挂着黑底金字“大名三坊”,只墙壁上圈着一个大大的“當”字,叫人明白是干当铺营生的。
她抬脚便迈进了这家“大名三坊”。
进门便是清一色的办公桌椅,和大名镇派出所有异曲同工之妙。
几个穿工服的伙计正埋头忙碌,其对面的椅子上或多或少都坐着几个顾客。
听到响动,大家只抬头看了一眼就收回目光,旋即殷切地看着服务自己的伙计,期盼自己典当的东西值个好价钱,也好去供销社买上几斤粮食,叫家里嗷嗷待哺的娃儿吃几顿饱饭。
姜栀有些愕然,她没想到这家当铺生意这么火爆。
不过,她今天是必须要把手表给卖出的,否则她与蛋子又要挨饿了。
百货兑换系统只收野生天然作物,但眼下大雪覆地,想找到值钱的作物显然不是易事,利用系统吃饱只能从长计议。
这么想着,姜栀就认命的排在了一个相对人少的伙计面前。
她前面蒙着头巾的妇女正好将手里的东西递给伙计,嘴里小声道:“您瞧瞧俺这罐子,这可是俺男人祖上传下来的,值老鼻子钱了!你可不能糊弄俺!”
姜丁香见有人撑腰,也小声嘟囔道:“就是,真是自私。”
姜栀抬眼看着两人,不咸不淡地道:“我是买肉了,还是最好的五花肉,肥瘦相间,不油不涩,口感恰到好处的那种,可惜是借钱买的,借钱。你们想吃吗?把肉让给你们也行,你们替我还钱,不多不少,正好六块钱,怎么样?”
一听这话,白香芝面皮一抽,花六块钱买肉吃?疯了吗?
姜丁香更是炸了毛:“你做什么白日梦?别说是六块钱,就是一毛钱都没有!你居然借钱买肉吃?有能耐还吗?真是越活越回去了,白白念了高中!”
姜栀冷笑:“关你屁事。”
姜丁香刚要说话,一瞟远处,眼睛突然就直了。
一阵汽车引擎咆哮的声音由远至近传来。
姜栀面色一变,心里有了些不好的预感。
果然,汽车在他们晃晃悠悠的牛车旁停了下来,随着车窗降落的声音,一道熟悉的男声也跟着响了起来:“你好,你们是姜家村的人吧?”
牛车被迫停下。
姜长兴还没来及回答,姜丁香就羞涩道:“是的,我们都是姜家村的人。”
姜栀看着她,神情有些微妙,因为姜丁香这副目瞪口呆的猪哥相颇有些似曾相识。
“呵呵,那真巧,你们有没有见过同村人谁的手背上有这个胎记?”
几人都看了过去,姜栀不想显得自己太突兀,也不情不愿的转过头去,坐在驾驶座上的人是医院碰到的话痨顾隽,施莲舟则坐在副驾上,没有转头,只露出一半弧线漂亮的侧脸。
顾隽手上捏着一张照片,上面是一副黑白图案,一张放大的手背,一道特殊的心形胎记。
姜栀暗道,还真是女主,这样的胎记想模仿都难。
她眼角余光瞥过去,就见姜长兴和姜家母女紧紧皱眉,似在绞尽脑汁的回想这块胎记的主人,而坐在她身边的蛋子则瞪圆了眼,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姜春从小就被姜二典老娘看管得很严,性子胆小,除了蛋子,还真没有很亲近的人。
蓦的,顾隽道:“咦?是你们啊,你们也是姜家村的人?”
众人闻声看去,就见顾隽正一脸笑意的看向姜栀和蛋子。
姜丁香脸上浮起隐晦的嫉妒,她没想到姜栀子都瘦脱相了,还能吸引男人的注意。
姜栀不想发表意见,但为了助力女主回归上京,只能道:“蛋子,你是不是知道谁手上有这块胎记?”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齐齐看向蛋子,就连副驾上的施莲舟都不例外。
他对上蛋子那双与他如出一辙的丹凤眼时,不由怔了片刻。
顾隽激动道:“真的?小孩,你真知道谁手上有这胎记?”
蛋子被众人注视,有些怯怯的往姜栀背后躲了躲,在看到后者眼中的鼓励时,才说道:“我记得春春姐手背上有一块这样的……这样的胎记。”
说罢,蛋子就抿着嘴不吭声了。
姜栀引出了姜春,“功成身退”的垂下脑袋,想着翻译的事。
顾隽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名字,连声问道:“春春姐?谁是春春姐?姜家村的?全名叫什么?多大年纪了?家里都有些什么人?”
姜丁香早就想在顾隽面前露脸,忙不迭道:“我知道,姜家村有个叫姜春的,和蛋子经常一块儿玩,春春姐应该就是姜春,这姜春是二流子姜二典的童养媳,多大了不知道。”
顾隽眉头皱的很紧:“童养媳?”
姜丁香也不傻,一看顾隽神色不对,就诺诺的闭了嘴。
姜栀拉着昏昏欲睡的蛋子下了牛车,也不管姜桂芬和白香芝几人,掏出两毛钱递给姜长兴,与他交代一句回程还想搭车的话,就直奔派出所而去。
姜长兴看着手里的毛票,有些诧异地看了看姜栀的背影,她还真的变了。
……
大名镇派出所。
姜栀拉着蛋子进去,今天是周日,只有一个值班的公安。
她上前几步,从篮子里取出准备好的证件,说道:“公安同志您好,我来给孩子申办户口,喏,这是证件证明。”
男公安抬头看了她一眼,打开户口簿看了一眼,又铺开非婚生育证明。
他一看这证明就想起了姜栀,不由道:“是你啊。”
姜栀倒是从善如流,丝毫不觉得窘迫:“是我,公安同志你看,今天能不能办好户口?”
“你不是有四个孩子吗?那三个不办?”
男公安顺势看了看紧挨着姜栀的蛋子,想起四胞胎的事,好奇地问了一句。
姜栀抿了抿唇,垂眸看看面色一下就黯淡下来的蛋子,说道:“他要上学。”
男公安见她不想多说,撇撇嘴,也懒得和风评不好的姜栀多聊,拿出印章开始准备上户事宜,中途还开口问了一句:“上什么名字?”
姜栀顿了顿,沉吟道:“就叫姜南戈吧,南方的南,沙漠戈壁的戈。”
听到这颇具文化水平的名字,男公安诧异地看了她一眼,旋即想到,这位四胞胎的妈妈当初好像还是沁县高中的学生,也就不再多问,麻利地办好了手续。
不多时,“姜南戈”的户口就新鲜出炉了。
姜栀拿起大红色胶皮封面的户口簿,她是户主,下面就是蛋子的户口,上面以手写的方式标注出了各种登记信息。
“谢了,公安同志。”
说罢,姜栀就带着蛋子离开了派出所。
“妈妈,给我看看吧?”
蛋子目光希冀地看着姜栀手里的户口簿,他刚刚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姜南戈,是南方的南,沙漠戈壁的戈,听起来比蛋子要好很多呢。
姜栀轻笑着把户口簿递给他。
姜南戈,施南戈,如果说以后他还是要成为后者,那倒不如从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
蛋子虽然也不认识这几个字,但看着自己户口那一页和姜栀的在一本户口簿里,还是咧嘴笑了,他知道,他以后不会被卖掉了,旋即心满意足的把户口簿还给姜栀。
“妈妈,咱们现在去哪儿啊?”
“做生意。”
“啊?”
对话间,姜栀拉着蛋子来到了街边。
她把手臂上挎着的篮子放在地上,掀开床单,一片黄橙橙的色泽冒出来,十分明艳。
蛋子瞪圆了眼,他才知道原来篮子里放着的是软软糯糯,香香甜甜的香蕉!
可是,香蕉是哪里来的?
姜栀可没管那么多,她清了清嗓子,就开始大声吆喝起来:“香蕉,新鲜的香蕉,一斤三块,带票一斤两块八咯!新鲜的香蕉啊,香甜软糯的香蕉咯!”
静悄悄的街道上,姜栀轻灵温软的声线造成了很强烈的效果。
香蕉是精贵水果,而且不易保存,大名镇可从来没卖过,一时间,凑热闹的和见世面的都蜂拥过来,不一会儿就把姜栀面前的一小块地给挡的严严实实。
一个大娘道:“同志,这真是香蕉?”
姜栀还没开口,圈子里就有人道:“是香蕉,我在省城见过!”
这话一出,人群就沸腾了一般。
“同志,给我来一斤香蕉!有票!”
“我也要一斤,我也要,我也有票!”
小戈虽然不再是皮包骨头,但两颊还是没肉。
她们母子俩大概率是不会掉马甲的。
这一觉是姜栀重生以来睡得最香的。
她听着外面的鸡叫声,起身洗漱,去了厨房。
早饭可以吃的简单点,顺手摊上几个鸡蛋饼,又打开系统商城。
“鲜牛奶:9.9元/瓶——经营单位:百货兑换系统”
姜栀看着这个价格,心头暗叹,本来以为大赚了一笔,可放在商城里,购买力还是很差,就鲜牛奶,天天喝的话,也只能喝两个多月。
虽然肉疼,但她还是买了两瓶。
她和蛋子身体虚,最好每天一杯鲜奶,这样恢复元气也会更快些。
姜栀把早饭端回屋的时候,小戈已经睁开眼了。
她笑着道:“快起来,吃完早饭去上学了。”
小戈高高的应了声,从床上爬起来,穿衣服的时候眼角余光一直在瞥袋子里的新袄子,毕竟是小孩子,心思不知道遮掩。
姜栀勾唇:“记得穿新袄子新棉鞋,买了就是要穿的。”
小戈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
姜栀直接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话,上前去,动作生疏的给小戈套上新衣服,果然是人靠衣装,小戈精致的眉眼隐隐有了苗头。
小戈原本的衣裳不说旧不旧,脏不脏,尺寸是很小了,而且保暖效果也很差。
他上学,一整天都要待在冷冰冰的学校,没有一件保暖的厚衣服很容易生病,而且人活着就图“吃穿用度”,也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首要改善的。
小戈嘴角都咧到了耳根后,小手摸着衣裳,一副喜滋滋的模样。
“快去洗漱吃饭,妈妈去给你弄炭。”
姜栀催促了一声,小戈就如一阵小旋风般掠了出去。
她摇了摇头,拿着小火炉到厨房去搁炭,然后才回去吃早饭。
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吃罢,姜栀就锁了门,拉着小戈出门了。
等下午小戈放学时再接他去镇上看电影,上午还是要挖笋,不过知道山上危险就得讲究方式方法了,正好趁着山笋长成毛竹之前统统挖掉,充裕资产。
小戈背着新书包,一路上抬着头,像一只骄傲的小孔雀。
这时候去上学的路上有不少孩子,他们三三两两成群结队,但无一例外,看向小戈的眼神都满含羡慕,这年头,吃饭都吃不饱,又有哪个孩子能穿新衣背新书包上学?
小戈感受着大家的羡慕的眼神,又咧开嘴笑了。
以前都是他羡慕别人的。
姜栀垂眸看他,从兜里,实际是从系统商城里兑换了一包水果糖,拆开递给小戈:“把糖分给你的同学,在学校要好好与同学相处知道吗?”
小戈惊讶的看了姜栀一眼,随后就高兴的分糖去了。
八十年代,糖是精贵东西,尤其是这种包装精美的奶糖水果糖,更是只有县城才有,孩子们一拿到糖,都忍不住欢呼出声,一天的好心情就这么开始了。
姜栀轻笑,孩子们的快乐总是来的那么快。
到学校的时候,小戈已经和同路的小同学们打成了一片,勾肩搭背的进了学校。
姜栀手插在口袋里,笑着和他摆了摆手。
这时,身后传来一道清亮的男声:“你是姜南戈的妈妈吧?”
姜栀回头,就看到了一个穿着白衬衫,推着自行车的年轻人,他生的高高瘦瘦,一头乌黑的短发,脸上的笑容十分爽朗,让人好感倍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