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张耀华阿辉的现代都市小说《全本小说阅读赶海:我能看到提示》,由网络作家“张耀华”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叫做《赶海:我能看到提示》,是作者“张耀华”写的小说,主角是张耀华阿辉。本书精彩片段:社畜张耀华三十多岁了,还一事无成,相亲遭人嫌弃。他放假回渔村赶海,无意间发现自己能看到提示,金手指到账。从此,龙虾、青蟹、石斑鱼,大黄鱼、金枪鱼等都近在咫尺。甚至还有海底的珍珠、玳瑁、龙涎香、沉船宝藏……......
《全本小说阅读赶海:我能看到提示》精彩片段
尽管那么大的青蟹就摆在面前,但那几个青年依旧觉得是瞎猫碰到死耗子。
张耀威手法娴熟地将青蟹绑好,然后放到水桶里面。他有预感,今天可能要爆桶,底气来源于他哥。
依旧是青蟹,箭头继续指向前方,36米。
张耀华看过去,那儿已经有两个村民,恐怕要被发现了吧?
还好,两个村民似乎在追逐一条鱼。鱼来了个急转弯,两人也跟着转弯,没有发现身边就有青蟹的存在。
“好像是条鲈鱼,不是很大,四斤左右。”水旺眼尖,也朝那边望去。
“是鲈鱼。”其他人赞同。
海鲈鱼最大可以长到一米多,有几十斤重。所以,那条才四五斤重的,还只是一条鱼苗。
“你踩到个虾蛄。”张耀华提醒一个戴眼镜的家伙。
有些人明明读书一塌糊涂,却还是近视了。更离谱的是,有些孩子才几岁大,就开始戴眼镜,像是遗传似的。
“啊!”
那人连忙低头,果然发现自己踩着的石头下,是一只巴掌长的皮皮虾。
虾蛄就是大家常说的皮皮虾、濑尿虾,北方有些地方还叫官帽虾,因其尾部倒过来看像乌纱帽而得名。
皮皮虾非常善于打埋伏。强烈的攻击可将敌人置于死地。披着钙化装甲的龙虾、立着脚尖悄然路过的螃蟹也常成为它的攻击对象。
据说,这玩意的瞬间爆发力能打碎玻璃。所以,那些甲壳动物的防御力在它面前有点形同虚设。
“有三两左右,华哥厉害呀!”眼镜男夹到了自己的桶里,也跟着喊华哥了。
水旺心里呵笑:有好处就叫哥?
算是认清你们了。
一路过去,还发现了两只小八爪鱼,大家没有因为它们小就放过。
水旺还把一个烂拖鞋装进自己的桶中。这是一位赶海人最基本的素质,看到垃圾会顺手带走。
当然,满海滩都是的话,那就无能为力。
“有时候垃圾比海鲜都多。”水旺忍不住说道。
“这不算什么,上次权叔的船拖回来半船的垃圾。”
别看海面上干干净净,海底可能是垃圾场。这些年来,出海捕捞的人感触最深,渔网有时拖上来的垃圾比海鲜多。
“正常,我跟船出海,也经常弄一堆的垃圾回来。”
有素质的渔民会拉回岸处理,嫌麻烦的人直接又扫进大海。
在他们聊的时候,张耀华来到了另一只青蟹的所在,并且一眼就看到它。只见是一只残疾蟹,一只钳子不知所踪。
青蟹的附肢在受到强烈刺激或机械损伤时会自行断落,称为自切。
自切有一定的位置,即在附肢基节与座节之间的关节处,自切后又可以在此处复生新足,但要经过几次蜕壳后才能完成。复生的新附肢同样具有齿、突、刺,但比原来的附肢细小。
张耀华上去用脚摁住它的背壳,朝二弟说道:“把铁钳给我。”
这只青蟹没有那么大,可能一斤都没有。
可即便如此,其他青年也被张耀华这种赶海效率所惊,开始有点相信张耀华的赶海运气了。
要知道,这里刚刚就有村民找过,然而愣是没发现,好像就等着张耀华来捡一样。
“别这样夹,要……”
还没等那家伙说完,张耀威就瞪眼睛:“你在教我哥做事?滚一边去,我哥捉青蟹的时候,你还在玩沙子。”
那人闭嘴了。
“水旺,那边有只兰花蟹。”张耀华指了指右手边,五米远的地方。
水旺不疑有他,蹑手蹑脚走过去,果然发现一只巴掌大的兰花蟹。
兰花蟹属于一种远海海蟹,因为蟹壳上有花纹而出名。其价钱一般在三十到七十之间,实际情况就要看块头大小和胖瘦程度了。
他把兰花蟹捉过来,就要放到张耀威的桶里。
张耀威摇头:“丢你自己的桶。”
水旺刚要感动,就听到张耀威接着说:“今天兰花蟹这种货色不配放我这里。”
“我屌!”水旺爆粗口。
妈的!平时你小子捡到巴掌大的兰花蟹,跟捡到宝一样。咋滴?现在看不上了?
“华哥,别往那边找了,我前不久逛过的。”
张耀威无脑相信自己大哥:“找过又怎样?这里不也有人来过吗?还不是让我们捡到青蟹和兰花蟹?”
“就是。”水旺跟上一句。
得!两个脑残粉。
张耀华开口道:“我记得那边有个水潭,感觉会有货。”
实际上,张耀华已经在脑海切换了好多种贵重的海产,包括鱼虾蟹。
“那水潭前段时间有人拿抽水机抽过水,只有石九公和八爪鱼,油费都没赚回来。”那人提醒道。
“无所谓,反正就随便看看嘛!对了,你的抄网给我用用。”
寸头青年口水亮不明所以,但还是把自己的抄网递过去。
这人名叫张亮,因为很啰嗦,平时话多,所以大家叫他口水亮。
张耀华扛着抄网,来到那水潭边上。
水潭四周都是大石头包围,如果涨潮,大家只能看到几块凸起来的礁石,只有退潮,才能看到水潭的存在。
没错!提示箭头就是张耀华前面一米的水下。
“有枣没枣敲两杆子吧!”张耀华故作随意地说道。
说完,手抄网朝箭头的终点捞下去。
“华哥,这要能捞上来东西,我就……卧槽!”
话都还没说完,只见网兜里一条大鱼出现在大家眼前。
“妈的!是大鳘鱼,这得有三十斤以上,发财了。”
水旺和张耀威激动不已。
像口水亮等人已经傻眼:这都行?
他妈还有天理吗?
大鳘鱼呀!
也有地方叫大米鱼。
这种鱼是越大越值钱,普通的鳘鱼不会超过十斤。如果超过三十斤,那就值钱了,几百块一斤都嫌少。
值钱的原因是鳘鱼的肚子制作成的鳘鱼胶,质量高的鳘鱼胶价值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一斤。
众所周知,鳘鱼胶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鳘鱼胶养胃最佳,其次是养颜润肤,缓解衰老。
大鳘鱼差点跳出抄网,水旺和张耀威立即放下桶帮忙。
这要让它跑了,估计得后悔一辈子。
这是阿辉回来的第一次出海捕捞,所以等待的时间多少有些忐忑。
作为一位海边长大的人,也清楚不是每次出海都有收获,得看大海赏不赏饭吃。茫茫大海,物产虽然丰富,但有时候也跟大海捞针差不多。
太多太多的海洋真空地带了。
就像是陆地上的无人区一样,海洋同样存在没有鱼的海域,非常荒凉。
“准备起网。”水旺跟自己大哥喊道。
他看到,华哥那边已经开始收网。
船上有一台帮忙收网的绞网机,所以收网倒也不用出很大的力气,只要保证绞网机没有收歪就行。
不多时,渔网露出水面,大家看到了里面的收获。
“是马头鱼,还是红头的。”水旺开心道。
第一网就开门红,对振奋士气有很大帮助。
阿辉看着这网有两三百斤的样子,也露出了笑容。
“现在马头鱼贵吗?”他一个刚回来没几天的人,对海鲜的行情还没彻底掌握。
“还行,白马头鱼十多块,红马头鱼二十出头。”
也就是说,这一网的价值就超过五千元,不比阿辉他送外卖强?他庆幸自己这次听劝,没有继续犟下去。
张耀华那边也差不多,都是红马头鱼。
两人奋力将鱼获弄上船,倒在船板上,拿出筐子,开始收拾。装好筐,就得立即送到船舱里,用碎冰盖在上面。
“哥,你看,还有条青衣。”张耀威喜道。
青衣鱼分布在热带与亚热带之间的岩石或珊瑚礁多的浅海地区,以胸鳍游水,姿势十分奇特。体色与体形极富变化,因雄雌及年龄的不同,体色与体形也有不同。
“嗯!看上去有五斤多。”
张耀威摇头:“不止,得有六斤以上。可惜,不是苏眉鱼。”
两种鱼都是体长且呈卵圆形状,头部也都是圆凸,而且均有漂亮的花纹。不过,苏眉鱼两眼之间的隆起比较明显,而青衣就没有这一明显的特征。
张耀华翻了个白眼:“苏眉鱼你敢捉?”
青衣鱼和苏眉鱼长得有点像,但两者价格相差极大。一斤苏眉鱼能卖到一千多,而青衣鱼每斤只有一百左右,差了十多倍的价格。
苏眉鱼在国内还是保护动物,不能随意捕捞。
目前市场上的苏眉鱼,几乎都是国外进口。
所以这种保护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在保护,人家在捕捞,是想着全世界的动物都跑到中国来避难吗?
“呵呵!不敢。”
张耀威以前是敢的,但自从看到有人被捉,被罚款,被判刑,就不敢了。
收拾好之后,他们继续下网。
又捞了两网的马头鱼,张耀华他们这边估计有六百多斤,而水旺那边则稍微多一些,可能接近八百斤。
在张耀华的提议下,他们继续前进,换一片海域捕捞。
虽然还能继续在这里捞马头鱼,底下肯定还有漏网之鱼,但哪有赶尽杀绝的道理?
另外,主要还是张耀华觉得这种鱼价格一般,没必要拉一船马头鱼回去,留点空间放其他鱼。
水旺和阿辉自然没意见,他们都是抱大腿的,一切听大腿的指挥。
时间来到了中午一点左右,张耀华他们中途吃了准备好的午餐。老妈、阿珍她们没有敷衍,有青菜有肉,甚至还有汤。
这时,张耀华又让下网。
其实前面已经撒了一次网,但没什么收获,水旺他们甚至拖上来半网的垃圾。
张耀华故意的,否则每次让下网都是大收获,人家怎么看?真就是妈祖特别照顾吗?
当起网的那一刻,水旺他们兴奋得在船上跳起来。
“卧槽!是牛舌鱼,太好了。”
顾名思义,这种鱼长得就像是一根大舌头,也叫玉秃鱼。
玉秃鱼是生活在海底的鱼,对水质要求很高,喜欢生活在清澈的水域,所以腥味少,玉秃鱼像带鱼一样,一捕捞上岸就死。
眼下的时节,正是吃玉秃鱼的时候。
俗话说得好:春吃鲫鱼,夏吃鲈鱼,秋吃玉秃鱼,冬吃鲥鱼。
这种鱼的样子其貌不扬,但贵在刺少且味道鲜美,因此深受食客推崇。
“卧槽!一斤以上的还不少,这是要发了呀!”水旺大呼小叫。
市场上看到的玉秃鱼,大多都是半斤左右的,二十来块钱。个头再小一些的十几元就能买到两三条,价廉物美。
然而个头越大的玉秃鱼价格越贵,饭店里常常见到1斤多重的玉秃鱼,一斤要90元左右。
一斤以上的玉秃鱼,他们渔民卖给鱼贩也要六七十元。
如果临近休渔期,甚至可以卖到一百元上下。
阿辉同样是干劲十足。
他们前前后后又撒了几网,直到捞上来的玉秃鱼寥寥无几才罢休。
张耀华两兄弟捕了一千多斤玉秃鱼,三分之一都是一斤以上的。
而水旺和阿辉则是捞到七百多斤,一斤以上的同样占三分之一左右。
他们看了眼时间,差不多三点钟。
“今天要不就到这里吧!”阿辉建议。
他是心满意足的,除去油费,今天的收入妥妥过万。
大家都看向张耀华。
张耀华点头:“行,先回去。”
他们回到渔村,已经是傍晚时分。
这是张耀华出海最久的一天,几乎在海上呆了十二个小时。而对张耀威和水旺而言,这是常态,以前跟船东出去,最低都是一天。
天青色等烟雨,而大良在等他们。
“今天又有什么鱼获呀?出去一天了。”大良迎上来。
“今天没法跟前两三次比,能拿出手的就是牛舌鱼。”
“哦!大不大?我瞅瞅。”
大良走到船上看了几眼,惊讶发现,一斤以上的牛舌鱼还不少。
“这么多?”
要知道,这种鱼生活在海底,捕捞不易,不是主要捕捞品种,是兼捕对象。
但张耀华他们捞到的一半以上都是玉秃鱼,这就有点厉害了。
经过常规性的一番讨价还价,一斤以上的玉秃鱼65元,其他的20元,包括那些红马头鱼。
水旺的那尾西星斑卖了600元,张耀华的青衣鱼只有500元。
抛开龙宫翁戎螺,仅仅是海鲜,张耀华两兄弟比水旺他们多收一万元左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