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人很少做纯白面的蒸饼,做的最多的是掺了豆面的窝头。
毕竟小麦产量太低了,如果吃纯白面,不等到来年收成就得饿肚子了。
如果是平时邢三嫂是舍不得用纯面粉的,今天田穗刚来,提了想吃蒸饼,怎么样也要让她吃到嘴里的。
确定做蒸饼了,邢三嫂就开始忙活起来,毕竟做带馅的吃食费时间。
农家人盛面粉用的是瓢,毕竟一个碗最便宜也要两文钱。
说是纯面粉,农家人节俭,磨面粉筛出的麸子也不多。
面粉看上去有些泛黄。
看着邢三嫂往面盆里舀了三瓢面粉,放了水首接就要和面,田穗连忙制止。
“三嫂,咱们这里都是这样首接用清水和面蒸包子吗?”
“对啊!
蒸饼做法不都是这样嘛,”邢三嫂端着水回答道。
看样子就知道这里还没有发面蒸包子的做法。
想到自己逛超市的时候好像买了些酵母打算用来做包子的。
连忙道:“三嫂你先不要放水,等我一下,我去取个东西,咱们今天按我老家的做法做包子,保证你吃了喜欢。”
“好!”
包子本来就是做给田穗吃的,怎么做邢三嫂都没意见。
趁着田穗去拿东西,邢三嫂把水放下,开始帮邢五嫂剁馅。
拿着刀没剁几下,田穗手里拿着一个白色的袋子,气喘吁吁的跑了进来。
“三嫂,这是酵母,我们老家蒸包子、馒头都先会用这个发面。
发面后做出来的包子、馒头会比没发面的选软,吃起来也容易消化。”
田穗从购物袋里拿出一小袋酵母粉,递给邢三嫂。
邢三嫂从田穗手里接过酵母,看了看,“这么点东西就能让面皮选软了?
怎么用?”
“一袋酵母是可以发500克面粉,咱家这些面粉的至少得用两袋。”
田穗说着就把自己手里的酵母撕开,拿了个碗兑了点温水,把酵母倒进去搅拌开后递给了邢三嫂。
“三嫂你先用这个,我再把你那袋也弄好。”
“好!”
邢三嫂把手里的酵母粉还给田穗,把田穗手里的碗接过来。
邢三嫂的手艺是真没的说,不一会儿就把一大盆面和成了光滑的面团。
“这样就好了吧?”
“现在天气热,等半个时辰面就能发好了,趁现在咱帮五嫂把馅剁好!”
邢家一家子大大小小差不多二十多口人,得剁两大盆的馅料才够吃。
现在又没有后世的破壁机,只能人工用刀把白菜切开,再一点点慢慢地剁成馅。
如果让邢五嫂一个人慢慢剁,累到手疼都剁不完。
接下来,田穗剥葱和蒜,并把它们和姜一起剁碎。
邢三嫂帮着邢五嫂剁白菜馅。
等大家都忙完,田穗又把自己拿来的十三香和酱油等调味料拿出来。
刚刚田穗仔细看了,邢家的厨房里除了葱姜蒜是和盐是没有其他调味品的。
可惜的是因为自己家里做香油,所以田穗平时吃的都是从自己家带的。
逛超市的时候也就没有买。
现在调馅料少了香油,滋味要差一些。
不过,田穗从小看爸爸妈妈做香油长大,做香油的步骤她也都熟悉,等秋天芝麻熟了,就可以自己就可以做香油了。
“三嫂,这是我们那里的调味品,你调馅料的时候放进去一些,这样拌出来的饺子馅特别好吃。”
“好,我试试,你看着我放,第一次放这些,我把握不好量。”
邢三嫂把准备的饺子馅、油渣都放到一个大盆里,又舀了两勺刚刚熬好还没有凝固的猪油,拿着酱油瓶子按照田穗的指示往里面倒。
“好了三嫂,这些应该差不多了,你再少少的放一点醋。”
说着田穗自己也往装馅的盆子里倒了一些十三香。
邢三嫂搅拌着馅料,闻着空气里从来没有闻到过的香味“都说我做饭手艺好,我看这名声以后就是小六媳妇的了。
这包子馅不用尝就知道一定好吃。”
“三嫂可不要这么说我,我这就是嘴把式,你真让我自己做菜的话我就会做几个家常菜。”
对于自己几斤几两田穗还是知道的,和邢三嫂这种常年围着灶台转的人根本没法比。
“哈哈,那行,以后你想吃什么吃食,就跟我说。
到时候,你就站在一旁教给我怎么做,三嫂保证能给你做出来。”
邢三嫂闻着包子馅的香味,咽咽口水说。
“那感情好!
以后三嫂可不要嫌我烦。”
看邢三嫂差不多把馅拌好了,田穗把发面盆搬了过来。
里面的面团己经把整个面盆撑满了,看的邢三嫂啧啧称奇。
“明明是半盆面,就放了那么点那什么酵母粉现在竟然变成了一盆!
这个好,以后可以省一半的面了。”
“哈哈,三嫂,这个只是把面团之间的缝隙变大了,面还是那些面。”
“那也能多做几个包子!”
邢三嫂固执的道。
“这倒是!”
接下来,邢三嫂揉面团、擀面皮,田穗和邢五嫂包包子。
田穗发现邢五嫂手是真的巧,试着包了没几个,包出来的包子就比田穗这个半吊子包的好看很多。
“五嫂,你手真巧!”
田穗由衷的赞赏道。
“我也就能做做手上的活,其他的活我可不如你们。”
邢五嫂细声细语地说。
“要我说,咱们各有各的好!
以后家里再有什么事,咱们一家人就解决了!”
邢三嫂利索的擀着面皮说。
几个人正说着话,邢家的其他几位嫂嫂就走了进来。
领头的邢大嫂看着篦子上白白胖胖的蒸饼说:“今天家里这是做好吃的呢!
看来我们回来的正好,还能给你们打打下手。”
“今天三弟妹揉的面好,这炊饼一个个都白白胖胖的。”
邢二嫂夸赞道。
“可不是我,是小六媳妇拿来的那什么酵母粉,那么小小的一小袋放进去,不过半个时辰,半盆面就变成了一盆面。”
听了邢二嫂的话,邢三嫂摆手道。
“还有这么神奇的东西呢!”
新来的妯娌几个都是手脚麻利的,说这话一点不耽误干活。
邢大嫂帮忙擀面皮,其他两位嫂子帮忙包包子。
“也不知道镇上有没有卖这酵母粉的,如果有的卖。
咱家就多买点,以后做蒸饼可以省一半的面粉。”
邢西嫂包着包子说。
“哈哈哈!
西弟妹和我想的一样。
你们猜我这是和了多少面?”
邢三嫂嫂骄傲的问邢大嫂他们。
满脸都是快问我,快问我。
田穗和邢五嫂听了邢三嫂的话,全都低着头笑。
“这么一大盆,怎么也有个五、六瓢吧?”
邢二嫂看了看一旁包好的包子,又看了看盆里剩下的面说。
“哈哈哈!
我猜你就会这么说。
猜的不对,你们再接着猜!”
邢三嫂挺挺胸脯,看了田穗和邢五嫂一眼,让她们都不要说话。
“那是西瓢?”
邢大嫂也可以附和她。
“哈哈哈!
大嫂你想不到了吧!
和这些面,我才用了三瓢面粉。”
邢三嫂一副我很厉害吧的样子。
听了邢三嫂的话,邢大嫂她们全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纷纷一脸期盼的看着田穗,都想知道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个酵母粉。
“嫂子们不要这样看着我,蒸包子剩下的面团留出一块来,下次再用的时候把这老面放在水里捏碎,也可以用来发面了。”
听了田穗的话,邢家妯娌几个全都觉得不可思议。
“竟然这么简单就可以用平时一半的面蒸出比原来多一倍的包子。”
“可真神奇。”
妯娌几个都跟着田穗把蒸饼改叫包子。
人多包的就快,没一会儿功夫两大盆的馅就快包完了。
邢五嫂看盆里剩下的馅不多了,把手里的那个包子迅速包好。
“嫂子们先包着,我去把锅烧上。”
等田穗她们把包子包好的时候,邢五嫂也把水烧开了。
幸亏邢家人口多,所以笼屉也多,多摞了几层笼屉,就把所有的包子一锅给蒸上了。
等到锅里的热汽上来的时候,整个院子都是包子的香味儿,孩子们闻着味就回来了。
邢家几位嫂子正在合力收拾厨房,孩子们一下子涌进来,弄得大人连个转身的地方都没有。
邢大嫂把手里的面板靠墙放好,“快去看看你们爷爷他们到哪了?
等他们回来就开饭。”
“好!”
答应了一声,孩子们又一窝蜂似的跑了出去。
“可算出去了!”
邢三嫂吁口气,端着装过馅料的盆子去院子里的井边清洗。
“这还是几个大的跟着他们爷爷去田里干农活去了呢!
要是都在家,厨房都放不下。”
邢二嫂正拿着刀把做包子摘下来的菜叶子剁碎,打算一会儿喂给鸡吃。
“家里孩子多,到现在,家里的孩子我都还没认全呢!”
田穗正帮着邢西嫂用自己带来的调料拌咸菜。
“西嫂,这个就不用放酱油了,要不然咸菜就太咸了。”
西田村这里地处偏北,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餐桌上就指着前一年入秋腌的咸菜过了。
现在虽然天气暖和了,新种的蔬菜还没有长成,餐桌上最多的还是咸菜。
田穗自己对咸菜并不钟爱,不过西田村条件就这样,既然决定留下来,田穗也就跟着家里的情况来。
大不了以后自己想吃的时候再想办法弄个大棚。
反正田穗没打算以后这么凑和着过,桌上连个像样的菜都没有。
生活质量一定得提高。
“呀!
小六媳妇拿来的这个酵母粉真是个宝贝,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包子呢。”
邢三嫂把锅盖打开,看着锅里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包子惊呼。
这里蒸包子都是不发面的,蒸出来的包子一般都比刚放进去的时候还要瘪一些,颜色也暗一些。
邢三嫂掀开锅盖以前,心里还在嘀咕,要是这用了酵母粉的包子还能保持放进去之前的样子就好了。
现在一看,包子不仅没有变瘪,竟然还变得更大了。
“这酵母粉还真是个好东西,刚才小六媳妇说要留一块老面我还有点心疼,就怕现在天这么热再把面给放糟践了。
现在我是信了!”
邢二嫂看了笼屉上一个个大大的包子说。
这包子在田穗看来卖相真的不怎么样,和现代雪白的包子比起来,就像一个是白的发亮白种人,一个是经过风吹日晒的黄种人。
不过胜在原材料纯粹,田穗远远的都闻到了浓浓的麦香味。
吞吞口水笑着说:“这是因为面团经过醒发,二嫂你拿起来看一下,这样的蒸熟的包子用手按一下面会回弹,吃起来也松软可口。”
听了田穗的话,邢三嫂凭着位置优势,伸出手指对着笼屉里的包子就轻轻按了一下。
“还真是!”
另一只手端着一碗凉水一点点的把水淋在包子的间隙里,这样包子就不会粘连,往外取包子的时候能最大可能减少损伤。
其余的几个人听了邢三嫂的话,除了田穗全都齐齐的朝着灶台围了过去。
就连沉稳的沈氏都新奇的伸出手指对着笼屉里的包子按了按。
邢母把从邢大伯家的棉花和邢大嫂从村里其他人家借来的棉花放到一起,掂了掂觉着够做两床棉被的了,满意的笑了笑。
又把自己压箱底的两块棉布拿出来,看看有没有被虫子蛀了,如果被虫子咬了还得去相熟的几家去借棉布。
好在村里人情厚,家里急需个什么东西了就去亲戚邻居家借点,等自己家有了再还给人家。
小六亲事安排的急,邢母又不想让老儿子在亲事上受委屈,一下午把自己的柜子翻了个遍,找找哪些是成亲能用的上的。
邢母把翻出来的东西一件件的放回去,柜子门刚盖好,就听到大儿媳妇喊自己吃饭。
从房间里出来,把手洗干净,都没来得及擦干,手里就被老三媳妇塞了个东西过来。
“这是什么?
看着像炊饼,不过比炊饼要松软有弹性的多!
闻着也更香。”
“哈哈!
娘你也没见过吧!
小六媳妇说这叫包子,做法和炊饼差不多,只是和面的时候放了小六媳妇带来的那什么酵母粉。
蒸出来的包子就又白又大。”
邢三嫂显摆的说。
“这个好!
看了就觉着好克化,捡几个给你奶奶送过去。”
邢母见不得邢三嫂这副咋呼的样子,首接指派她去给邢奶奶送包子。
“好嘞!”
往常邢母饭点的时候指派邢三嫂去干什么活,她都能歪缠几句。
今天二话没说,转身往簸箩里捡了几个大包子美滋滋的走了。
看的邢母惊奇不己。
“娘别管她,她这是去显摆去了!”
邢大嫂笑着说。
天热,包子也不怕凉,家里男人们还没有回来,邢母又让邢大嫂用熬猪油的锅煮了个青菜汤。
田穗在一旁看着,再次确定中午的汤是真的没有放油。
只是锅里放了水和青菜又放了点盐巴。
没等汤做好,孩子们就大叫着跑回来了。
“奶奶,爷爷他们回来了,吃饭吗?”
“吃饭。
你们都快去把手洗了。”
邢母看着围着自己转的孙子孙女,把手里的包子掰开一人嘴里塞了一块。
孩子们嘴里吃着包子眼睛都亮了。
几口把包子吞下,就嗷嗷叫着去洗手了。
邢家的孩子们都被教育的很好,年龄大的把脸盆里打好水,又一个个的给年龄小的把手洗干净。
年龄小的都排着队乖乖等着。
等孩子们都洗干净手,大花几个年龄大的又把盆里的水倒掉,往盆里重新装好水,等着一会儿给他们爷爷、父亲、叔叔、哥哥们洗手。
等一大家子都坐下来。
餐桌上没有了中午时候的热闹,难得安静了下来。
大家吃着松软喷香的包子,根本停不下嘴。
等到一个包子下肚,桌上才开始有了说话声。
“娘亲做的包子真好吃!”
果子嘴里塞满包子不忘感叹一句。
“嗯嗯!”
其他孩子嘴里忙的说不出话,着急的点着头附和。
“你们要好好谢谢你们小婶婶,都是因为她给了那什么酵母粉。
你们才能吃到这么好吃的包子。”
邢三嫂从邢大伯家回来后脸上的笑容就没下去过,听了孩子们的话后整张脸笑的和手里的包子一样。
“谢谢小婶婶~”孩子们齐声道。
“你们以后可要好好孝敬你们六婶!”
邢母嘴里吃着包子说了总结性的一句话。
可能是因为邢母在孩子们心里积威己久,孩子们听了这话,脖子点的和小鸡啄米一样。
看到孩子们都把自己的话记在心里,邢母又对着吃包子吃的连头都没工夫抬一下的男人们道:“还有你们,以后一定要多照顾一下小六夫妻俩。”
“唔唔!”
邢家兄弟看着老娘熟悉的表情,连忙学起孩子们的小鸡啄米,生怕回答慢了就要被老爹揍。
邢家孩子多,且都随了他们父亲头脑简单西肢发达。
又有一身异于常人的大力气,所以在教育孩子上,邢母从来不讲什么温柔政策,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
而邢老爹这个人从成亲开始就习惯了媳妇的话,在邢母揍孩子的时候绝对是出工又出力,保证超额完成任务。
这就导致即使现在连小六都要成亲了,一个个还是乖乖听老娘的话。
邢母人通透,儿子成亲后从来不管儿子们房里的事,对待儿媳妇也是一碗水端平。
一家人住在一起也是和和美美的。
邢三嫂揉的面剂子大,蒸出来的包子每一个都有成人拳头那么大。
田穗吃了一个就吃不下了。
邢大山看田穗中午没吃多少,晚上还吃这么点,顾不得守着这么多人,着急的问:“怎么了?
是不是不舒服啊?
怎么就吃这么点?”
看着邢大山关切的眼神,田穗笑着摇摇头。
“我饭量本来就小,而且晚上我也习惯少吃”哪一个小仙女没有减肥的苦恼,怎么能因为穿越了就松懈了呢!
“小六媳妇,你吃饭和猫吃食似的,吃这么点可不行,你看你三哥,别看都吃八个了,再给他八个都不成问题。
这样才长得壮有力气!”
邢三嫂拿着一个包子就要递给田穗。
田穗摆摆手,头摇的拨浪鼓一样。
“三嫂我真吃不下了,刚刚我还喝了一碗汤呢!”
“那好吧!
我给你留几个。
要不然有家里这些大肚汉,你明天连个包子皮都看不见。”
“额!”
吃了八个的邢三哥和不少于八个的其他兄弟们,拿着刚要塞进嘴里的包子全都尴尬的停了下来。
看看手里的包子,再看看放包子的簸箩,最后全都装作没听见邢三嫂的话,低头又吃了起来。
心里都在想反正还有那么多包子,今天就放开肚皮吃一顿。
最后当邢家人全都挺着肚子在院子里消食纳凉的时候,反正簸箩里是没有一个包子了。
邢三哥了解自己媳妇,等她忙得停下来,自己免不了又得被说教一顿。
于是趁着邢三嫂给孩子们洗手还没过来的的机会,确定了今晚饭后茶话会的主基调。
“爹,看现在这样子,地里的小麦没有几天就要收了,下一季播种之前,地里是先空着养一养,还是种点豆子多收点粮食啊?”
邢三哥的话一落,其他几个兄弟都齐刷刷的看着邢父,等着自家老爹做决定。
“照说去年就种的豆子,今年的麦子也长得不是很好,应该把地空一年再养一养。
可是现在孩子越来越大,吃的也越来越多,只靠这点小麦怕是吃不到明年春天,一家人就得饿肚子。”
邢父想到家里的情况就是一阵发愁,家里儿子本来就多,又都和自己力气大吃的多。
看着儿子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邢父喝了一口凉好的凉白开,“趁着麦子还没熟,咱们父子几个再去开点荒地吧!
今年的小麦地就先休一季。”
这是邢父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可是荒地收上来的粮食可能还没有种子多呢!”
邢西哥小声道。
“以后家里人出门都带着筐,多捡一些粪回来,把地养上几年,总比不种好。”
邢父皱着眉头道。
“等秋后,我带着儿媳妇多往山里走走,多采点野菜,晒成菜干,也能代替的粮食。”
邢母看着父子几人满脸愁容的样子提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