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陶玉书林朝阳的现代都市小说《全集阅读带我去远方》,由网络作家“坐望敬亭”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推荐《带我去远方》是作者“坐望敬亭”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陶玉书林朝阳两位主角之间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社畜林朝阳为了工作忙的连相亲都没时间,穿越后娶了知青点最美的女知青陶玉书。以为是抱上了美娇娘,结果对方考上大学后便断了联系。家里人为此饱受闲言碎语的困扰,林朝阳却满不在乎,改革开放的浪潮正滚滚而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他哪有空为了一个女知青浪费时间?他本打算利用先奋斗几年赚上几个小目标,然后迅速躺平,从此当一条咸鱼,弥补自己上辈子兢兢业业赚钱却未曾享受过一天自在生活的遗憾。可还没等他实施计......
《全集阅读带我去远方》精彩片段
如果按照正常节奏,这个时候林朝阳应该来个人前显圣,随口念一两首后世流传的经典诗作震惊全场。
可惜在场的年轻人们没给他这个机会,大家对林朝阳的到来并没有太过注意,与他闲谈了几句,便完全沉浸在对诗歌的狂热中。
林朝阳倒不觉得是被冷落了,他能看得出来这帮人是真心热爱。
不过他对这种事提不起什么劲头,反倒是查剑英继续朗诵诗歌时,陈健功和章耀中的对话引起了他的兴趣。
“诶,邹仕方真给茅盾先生写信了?”章耀中问陈健功。
“嗯,团委的人同意了,他执笔。茅盾先生是我们的老校友,肯定会给这个面子的。”
林朝阳好奇的问了一嘴,章耀中跟个包打听一样,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全说了出来。
五十年代,燕大曾经有一个享誉全国高校的诗社——五四文学社。
早期的成员包括了吴祖缃、谢勉、冯智、钱礼群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燕大的教授,也是中国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去年国家恢复高考,77级的学生当中有几个能张罗事的,以哲学系的邹仕方和文学系的陈健功为首,向校团委文化部发出建言,希望可以恢复筹办五四文学社的提议,获得了团委的认可。
与此同时,团委和燕大学生会也开始筹备五四文学社的社刊,并致信茅盾先生希望他老人家可以为这份新刊物撰写发刊词并题写刊名。
林朝阳听完章耀中的话,心中是有些佩服的,一来是因为这帮学生们的组织能力,二来也是为燕大对这帮学生的宠爱。
章耀中和陈健功对话的空隙,林朝阳想起自己正在写的小说。
正所谓未雨绸缪,小说写完了肯定要发表的,章耀中之前在《燕京文艺》上发表过诗歌,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向他咨询一下。
“耀中,《燕京文艺》的审稿标准高吗?你有没有相熟的编辑?”
“林大哥,你是要投稿吗?”章耀中好奇的问道。
林朝阳点了点头,“是有这个想法。”
章耀中来了兴趣,问道:“写的什么题材?诗歌?小说?还是散文?”
“小说。”
“小说啊……”他语气沉吟,“我倒是见过诗歌组的编辑,可问题是不管你这一摊儿。”
他说着,眼睛一转,把一旁的陈健功推了过来。
“这事你得找健功,他可是《燕京文艺》的老作者了。”
章耀中把林朝阳想投稿的想法告诉了陈健功,他爽朗的笑起来,“我算什么老作者,就是给刊物投了几次稿而已。不过朝阳你要是不介意的话,我倒是可以拜读一番大作,给你一些参考。”
林朝阳笑道:“那就多谢健功了。不过小说还没有写完,我也是今天恰好见到你们。这样吧,等我写完了小说,再去叨扰你,如何?”
“乐意之至!”
投稿有了领路人,林朝阳再次朝陈健功道了声谢,又跟大家聊了几句之后,眼见时间有点晚了,便告辞离去。
望着他的背影,查剑英问章耀中:“你跟那位同志很熟吗?”
“火车上认识的,林大哥的岳父是历史系的陶教授。”
刚才章耀中帮双方介绍时只通了姓名和身份,并没有介绍多余的信息。
“陶教授啊!”
陶敬法的名字大家都是听说过的,历史系的实力派教授之一,不过在外界名声不彰。
陶教授的女婿,这是中文系众人见到林朝阳的第一印象。
林朝阳回到家中时已经是晚上六点半了,陶母和赵丽正在往饭桌上端菜,见他回来,陶母脸色不虞。
“周日休息就知道在外面玩,作业都做了吗?功课都复习了吗?”
比林朝阳早回来了两分钟的陶玉墨挨了母亲两句骂,一脸茫然,要骂你早骂啊,我刚才进屋的时候不骂,这会儿要吃饭骂上了。
她心里委屈,但善于察言观色,很快便反应过来,母亲骂的另有其人。
莫名的给林朝阳背了个锅,陶玉墨把被母亲骂的怨气撒向了林朝阳,看向他的眼神又多了几分敌视。
陶玉书心思玲珑,对母亲的指桑骂槐心里门儿清,可母亲这种狡猾的损人方式,她也没办法多说什么,只能给林朝阳一个爱莫能助的眼神。
林朝阳很清楚丈母娘对他的意见,不过他觉得与其去讨好不待见他的丈母娘,不如将精力都花在对他青眼有加的老丈人身上。
职场小技巧:单位一把手就一个,站队要认清形势。
随口闲聊般的将自己今天的工作交代了一番,陶父认可的点了点头。
“你刚到单位,多帮同事顶班有助于团结同志。”陶父端起了碗,拿起筷子正想夹菜,又补充道:“不过也要注意尺度,不要被人当成是理所应当的。”
“您说的是。”
“嗯,吃饭吧。”
一家人吃饭,陶玉书给了林朝阳一个赞赏的眼神。
连着五六天时间,林朝阳已经慢慢的适应了燕大图书馆的工作,跟同事们也逐渐熟悉,摸起鱼来轻车熟路,心安理得。
图书馆的工作说忙很忙,说清闲也很清闲。一般早中晚最忙,因为这个时候学生不上课,乌泱乌泱的涌到图书馆来,借阅室和自习室里永远都充满了人。
等到学生们上课的时候,工作就清闲多了,偷闲的时候也比较多。
林朝阳便是利用这样的时间,完成了他第一篇短篇小说的创作。
小说光写完没用,得发表才有钱拿。
又赶上周日,林朝阳没跑去帮同事值班,而是拿着新鲜出炉的稿子往南走去。
32号楼是58年建起的灰砖简易楼,就在教授们住的小洋楼院落燕南园的南面。
在钟亭见面那天,陈健功告诉了林朝阳宿舍在哪,让林朝阳稿子写完了就来宿舍找他。
今天是周日,学生们没有课,走廊上有不少学生端着脸盆,脸盆里放的衣裳,想来是去水房洗衣服的。有的人则是提着洗漱用品要出门,这是去洗澡的。
还有人换上轻快装扮,三五成群走在一起,为首的腰间夹着篮球,这是准备去篮球场挥洒汗水的,陈健功就在其中。
“健功!”
林朝阳极其熟稔的招呼了一声,陈健功也报以亲切的回应:“朝阳!”
他心知林朝阳必定是来送稿子的,便对身边的同学道:“你们去吧,有朋友来找我。我不在,好好打,输的别太难看。”
“你不在正好,我们肯定能大胜经济系二十分。”他的嚣张被同学们怼回来,一群人嬉笑着分别。
陈健功领着林朝阳进了宿舍,又给他倒了杯水。
“看样子,稿子写完了?”
以中国人固有的世俗眼光来看,林朝阳和陶玉书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各种不般配,无论是从个人条件还是家世背景来说,都是如此。
并且因为时代的特殊性,让他们的结合省略了一切的繁文缛节。
林朝阳和陶玉书两人对这些并不在乎,两人甚至没有拍过结婚照,但结婚一年了,两家老人还未曾会过面,这确实是不合情理的。
这里面一方面有距离和交通的原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出于两家人的谨慎。
从林父林母的角度来说,林朝阳娶了这么个大学生儿媳妇,家里又是燕大的书香门第,冒然提出见面,人家同意了还好,不同意岂不是自找不痛快?还可能会引起人家的反感,误以为他们是想攀亲戚。
从陶父陶母的角度来说,他们在见到林朝阳之前,对于他以及林家父母没有过多的了解,能够接受林朝阳来京也是因为女儿的再三坚持。在没确定林朝阳是否是个值得女儿托付终身的另一半之前,他们同样不想草草认下这门亲事。
今天晚上,借着林家父母的一份厚礼,陶父主动说起明年安排两家人见面,证明了这几个月以来,林朝阳的表现赢得了他的认可,真正把林朝阳当成了自家女婿来看待。
当着家里人的面,陶玉书表现的还算克制,可等到回了自己的房间,她一下子就扎进了林朝阳的怀里。
“爸妈这个礼物来的真是太是时候了!”
陶玉书在乎的当然不是礼物本身,而是她和林朝阳的这段婚姻能够得到两家父母的认可和祝福。
别看她平时怼母亲跟小钢炮一样,可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对婚姻的祝福。
没等林朝阳说话,她又说道:“那一包山货那么多,肯定不便宜。咱们走的时候妈刚给了我五百块钱,他们二老太破费了。”
“你不是也要给爸妈邮一百块钱吗?礼尚往来。”
“那不一样。这钱本来就是爸妈的,就算以后用到我们自己的钱,那也是我们应该孝敬二老的。
可这个山货是爸妈送给家里的,得想办法让我爸妈也出点血!”
林朝阳闻言不由得笑了出来,“你啊你,就不怕挨你妈的骂?”
“你刚才都说了,礼尚往来嘛!”陶玉书满不在乎。
“那你怎么就知道爸妈不能准备呢?”
陶玉书认真思考了一下,“也是,就算我妈不想回礼,我爸肯定也能想得到。”
“又在背后说丈母娘的坏话,小心我告状!”
“少歪曲我的意思。我妈……倒不至于失礼,她就是没太接受你。你也不要对她有意见,她就是……就是观念没扭转过来。”
林朝阳轻轻的拉住她的手,“她生了个这么好的女儿给我当媳妇,我感谢她还来不及呢!再说了,妈嘴上不待见我,可哪顿饭也没让我饿肚子啊!”
陶玉书被他哄的心里比蜜还甜,这时就听着他又说道:“就是手艺差点。”
她忍不住捶了林朝阳一下,“小心被妈听见!”
“妈要是知道了就是你告的密!”
诚如林朝阳夫妻二人所想的,第二天一早,陶父便开始张罗着给亲家的回礼,拉着不情不愿的陶母外出购物。
等林朝阳上班回来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已经被打包好。
“朝阳,明天一早你去把东西邮了,估计是赶不上过年了。”
陶父对林朝阳吩咐完,语气略带些遗憾,年前收到东西更显锦上添花。
这天一早,林朝阳将东西寄了出去,然后才到图书馆上班。
寒假期间,图书馆八点开门,他上班也从容了很多。
前来借阅的人少了,馆里最近清闲,但偶尔也有重活。
比如今天,图书馆刚进了一批新书,也不多,一万册而已。
一万册搬起来确实不算多,毕竟图书馆几十号人。
真正的难处是在于书架是固定的,多了些新书,就要把一部分书架上的老书替换下来,俗称倒架,这也是图书馆的所有工作内容里,仅次于升降机罢工的辛苦活了。
书架有空位置还好,最怕上面都是新书,不仅是要腾旧挪新,还要整理归纳登记,麻烦的很。
林朝阳属于馆里的生力军,这种活他当仁不让。当然了,他要是不干,馆长也不让。
一面书架两千多册书,今天至少要倒四面到五面。
刚倒了一面书架,林朝阳就有点坚持不住了,对和他搭档的杜蓉说道:“歇会儿吧!”
杜蓉喘着气,“你一个大男人,怎么还没有我体力好?”
被女同志鄙视,林朝阳丝毫没有羞耻感,“倒架比拼的不是体力,而是耐心和耐力,这方面你们女同志是强项。”
杜蓉调侃道:“难怪能把陶教授的女儿娶到手,你这张嘴可真会说。”
大半天的时间用在了倒架上面,下午林朝阳瘫在座位上一动也不想动,杜蓉还有心思去报刊室借杂志。
大部分杂志都是逢五逢十出刊,今天是1月20号,报刊室应该又有一批刊物到货。
想到这,林朝阳突然想起来,《沪上文艺》好像也是每个月20号出刊来着。
也不知道他那篇小说这期能不能发,都快四个月了。
林朝阳心里想着,迈着沉重的步伐前往报刊室。
结果一问,今天刚到的几本《沪上文艺》都被人给借走了,而且全是馆里的职工借的。
林朝阳忍不住心里吐槽,给你们这帮人闲的。
等他下班回了家,发现陶玉书竟然也带回家来一份《沪上文艺》。
“《沪上文艺》啊,这期有什么好作品没有?”林朝阳问。
陶玉书的眼睛放在杂志上,回道:“刚买回来,还没来得及看呢。”
“我看看。”林朝阳说着要上手。
陶玉书一避,“我先看,看完了再给你。”
她说着,手上的动作停下,正好翻到了一篇小说的开篇。
只见标题写着:《秋菊打官司》,作者:王庆来。
马甲!
又见马甲!
《秋菊打官司》这篇小说正是林朝阳背着马甲写给《沪上文艺》的那篇小说,因此收获了168块钱的稿费。
可惜最近手太散,这部分钱现在还剩100块。
上次他光坦白了《牧马人》的事,《秋菊打官司》的事却没说。
正所谓狡兔三窟,当作家的,谁没几个马甲啊!
小金库该攒得攒,而且他心里还有个宏伟的目标——
攒钱换个大房子。
之前换床只是个近期改善生活的目标,既然完成了,那就得换个更大的目标。
可惜就是这年头房屋流通率太低,想买个称心如意的房子可没那么容易。
虽然总是说躺平,但他也明白,首先得创造出一定的条件,才有资格躺平。
这不光是为了他自己,也是为了陶玉书,更是为了家庭的和睦。
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到时候玉书应该会很开心吧?
想到那时候陶玉书的惊喜,林朝阳心中涌出几分期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