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叶轩魏忠贤的现代都市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优质全文阅读》,由网络作家“昆吾”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穿越重生《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主角分别是叶轩魏忠贤,作者“昆吾”创作的,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如下:......
《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优质全文阅读》精彩片段
“所以要绝对的保密。”
“是!”
方正化领旨退出了东暖阁,刚好遇见提着食盒的周皇后。
东暖阁内崇祯听见周皇后的声音,便示意了一下王承恩,片刻后周皇后进来了。
“听闻陛下处理朝政,未吃午膳,臣妾炖了当归参鸡汤,特地给陛下送来提神补气。”
周皇后一边说着,一边冲食盒中盛着汤,香气扑鼻。
“凤儿有心了!”
闻着扑鼻的香气,崇祯顿觉腹内饥饿,周皇后慢慢用汤勺慢慢搅动着,还慢慢的吹着,送到崇祯嘴边……
王承恩见状,很是有眼色的退出了东暖阁,并关上了房门。
在崇祯和周皇后你侬我侬的时候,方正化的徒弟方军就到了芜湖巨店中,找到了正在忙碌的阮康文。
“我师父是方正化!”
面对阮康文的疑惑,方军低声说了一句,阮康文脸色一肃,立刻将方军引到了自己处理事情的房间内。
“听闻方大人最近……”
“少东家,师父最近很好,这次来找,奴婢是奉了陛下的旨意。”
阮康文一下子惊的站了起来,朝着方军手中的书信三叩首后,颤颤巍巍的将书信接了过去。
片刻后,脸上露出了和方正化一样的表情。
“少东家,别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你若是有话,我带给皇爷!”
阮康文沉思了盏茶功夫:“方公公,请您转告陛下,草民必不负陛下圣恩。”
方军离去,阮康文脸上满是喜色的开始忙碌着。
到了酉正时刻,王体乾拿着任命袁可立和永不加赋的圣旨到了东暖阁。
崇祯看了两遍后,便点了点头,王体乾松了口气,便将印玺盖了下去。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的时候,数十匹骏马从北京的各个城门加速冲出,马背上的人高声呼喊着。
“陕西旱灾,陛下z体恤百姓,特下旨大明即日起永不加赋,陕西境内百姓三年内不征赋。”
“陕西旱灾,陛下z体恤百姓,特下旨大明即日起永不加赋,陕西境内百姓三年内不征赋。”
……
北京城内,差役骑着马在京城各街道坊市内一遍遍高喊着。
同一时间,北京城内各级衙门、坊市、仓库、钞关处都开始张挂告示。
得到消息的人不断的聚集在贴有告示的各个地方,议论声逐渐沸腾了起来。
“陛下圣明,昨日废除了读书人法律优待的祖制,今日又宣布了永不加赋的圣令,陛下真是位明君呀。”
“是呀,永不加赋,咱们日子总算是有些盼头了,我大明总算是出了位圣君了。”
“切,你们不要高兴太早,陛下是好意,可政令能不能彻底执行不好,
咱们北京城和走遍是天子脚下,可能还好,远在千里之外的那些地方,官吏欺上瞒下,可能依旧会加。”
“就是,玩文字游戏而已,不加赋,可以加税呀,或者其他名目的税出来一两个不就回来了吗,加的辽饷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说你这后生仔心怎么这么坏,陛下若是想加赋税,用的着玩这种上不了台面的把戏吗?就是没有这两种策略,再给你加税你交是不交?”
“对,这位老哥说的对,昨日远远的见了陛下一眼,陛下英姿勃发,气度不凡,昨日废除祖制就已经是最好的证明了。”
“我看这后生仔就是昨天那群读书的同党,怨恨陛下,所以才有这种想法,官爷,将这两个心肠蔫坏的后生仔抓紧去好好审问一下。”
“皇爷,张小公爷给了,奴婢没敢要!”
“没要?”
崇祯愣了一下:“下次再有人塞银子,你就收了,这群人有的是钱,不要白不要,积少成多,也能补贴内帑。”
“顺带看看谁出手最大方,给朕记下来,朕有用!”
王承恩懵逼了,怎么也不相信这话是崇祯说出来的。
崇祯可是皇帝呀,支持下属收钱,这简直有损皇家威严,皇家的脸还要不要了?
可崇祯不这么想,原来的崇祯要面子,从大臣们借钱、原本能南迁的,结果因为面子错失良机等等,不胜枚举。
他可不是原来的崇祯,从二十一世纪来的人,啥没见过?
面子是个啥?能当银子用,还是能当粮食吃?
“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你应该有分寸,下去吧!”
王承恩退了出去,站在暖阁外一脸的懵逼,崇祯给他整的不会玩了。
暖阁内,崇祯拿过一张纸,沉思了一会儿后,提笔就在纸上写了几个名字。
这几个人就是十七年后与方正化一起战死的,分别是故司礼掌印太监高时明、司礼秉笔太监李凤翔、提督诸监局太监褚宪章、张国元四人。
崇祯这人政治能力虽然不咋地,但一手书法绝对在明历代皇帝中排进前三,遒逸、秀润。
沉顿了一下后,崇祯又写下了一个名字——高宇顺
他是崇祯时最后一位司礼监掌印太监,在李自成围京时就给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旁边还点燃了火堆。
他对身边的小太监说,若城破,他就跳进棺材,宁愿被火烧死也绝不投降,结果城破时果真如此。
这些人在历史上的记载,虽或多或少有些瑕疵,但对大明和崇祯是绝对的忠心耿耿,否则也不会死战不降了。
待时机成熟后,都可以成为信任的人。
“皇爷,午膳的时间到了!”
崇祯正准备整理明朝存在的隐患的时候,王承恩进了暖阁,崇祯只得停下思索,朝着乾清宫中殿走去。
进了中殿,一张长桌上摆了十数道菜,每一道都很精致。
“皇爷,今日的午膳十二道菜,分别是胡椒醋鲜虾,烧鹅,火贲羊头蹄,鹅肉巴子、咸豉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野菜!”
半个时辰后,崇祯回到东暖阁,心中吐槽史书的不靠谱。
都说崇祯节俭,这一桌子菜比其他皇帝是少了很多,其他菜的不说,就说最后一道野菜,说是崇祯为了尝试老百姓吃的饭菜,特意让下面人做的。
刚才他问了一下王承恩,王承恩的回答让他很是无语。
具体的做法是将野菜放进鹅的肚子里,用汤水煮着,再用酒洗,最后要人参和鹿茸搅拌野菜一起吃。
这特么的还是野菜吗?
这还叫体验百姓疾苦?
哪个百姓家能这么吃?
特么的简直就是离大谱了。
但是……真特么的好吃呀!
在东暖阁睡了半个时辰后,崇祯继续整理明朝存在的隐患。
凝神静思了近半个时辰,才提笔写下一行字。
这行字若是被其他人看见估计要被吓死,因为赫然写着「明朝灭亡十大问题总结」。
一、商人道德的失控;
二、三线作战的拖累;
三、小冰河期的天灾;
四、摧毁一切的瘟疫;
五、没有底线的党争;
六、军阀割据的形成;
七、军人道德的沦丧;
八、毫无廉耻的文人;
九、统一战线的失败;
十、专制力度的不足;
这十项问题是他目前能想到的了,每一项都不会对大明造成毁灭性打击,但十项叠加在一起,以原来崇祯的能力,结局已经注定。
还有诸如太监专权、特务政治、内部腐败等原因,崇祯并没有列进去,这些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细究起来就是扯淡。
特别是太监专权,明朝宦官的权利是依附皇权的,又没有军权,想要哪个太监死,也就是一道圣旨的事。
魏忠贤那么牛逼,崇祯上台两个多月就被弄死了,连带其党羽也都被一网打尽。
这十大问题中,在崇祯看来,着重应该解决商人道德的失控、三线作战的拖累、没有底线的党争和军阀割据的形成这四项了。
例如商人道德的失控。
马克思在原始积累中描述道:一有适当的利润……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甚至叛国。
这一点在明末展现的淋漓尽致,八大晋商不仅和建奴进行贸易,提供各种违禁物资,还会作为建奴的耳目,刺探军情等。
想到这里,崇祯将八大晋商重点圈了起来,在他眼中这可是一大笔的横财。
第二、三线作战的拖累,后金集团、李自成集团、张献忠集团等,西方列强在南方也虎视眈眈,蒙古劫掠一直未停,整个国内就是一个大窟窿,拆东墙补西墙。
第三、党争,崇祯继位后,党争达到了巅峰,凡对手赞成的,东林党就反对,凡是对手反对的,东林党就赞成,毫无底线,为自身利益置朝局不顾。
第四、军阀割据,前期还好,后期就是有兵就是大爷,给钱就动,不给钱一切免谈,听宣不听调,诸如后期京城被围,左良玉手握八十万兵马,也不去勤王救驾。
每一项问题后面都写了数个名字,崇祯每写一个名字,心中怒气便增加了一分。
坐了好一会儿之后,崇祯又在纸上写下了宗室两个字。
“这笔账,咱们慢慢清算!”
搞完这些,崇祯长长的出了口气,还好现在是天启七年,这要是穿越到了崇祯二年,他什么都不用干了,直接自挂东南枝好了,哪还用总结经验。
因为崇祯二年是整个大明最后的转折的点,首先是崇祯元年陕西大灾的延续,全国大饥荒,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其次,陕西的邮差李小哥揭竿而起了,第三,发生了三场兵变,
最后则是后金皇太极率领八旗精兵,绕道蒙古,避开了明军的宁锦防线,从长城隘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重镇,兵锋直逼北京。
史称己巳之变,这一次战争,直接导致了数名高级将领死亡,直接改变了明朝辽东地区的军事、政治、人事形势,间接的减轻了农民起义军的压力,导致起义军实力的增强。
看着窗外,天色逐渐暗了下来,王承恩掌灯,整个东暖阁内烛光跳跃,瞬间亮了许多,但温度也随之升了起来。
这还好是小冰河时期,气温普遍低一些,否则这九月份这么点真的要热死了。
看着龙书案上微微跳跃的烛光,崇祯感叹了一句:“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
“皇爷,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求见!”
“让他进来!”
崇祯将写好的东西用折子盖上,田尔耕就进来了:“臣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参见陛下!”
“陛下,京卫三大营各军主将身穿盔甲全部于酉时三刻从前门进入英国公府。”
崇祯听完,双眼眯了一下。
这么不加掩饰的招各军主将入府就是在向皇帝示威,京卫是我的,我有控制权。
否则,军中各种事宜那就在军营解决了,干嘛还要去私人府邸呢。
“陛下,需要臣打探一下他们聊了些什么吗?”
“你在教朕做事?”
可陛下说的这四个地方离受灾严重的白水等最远也不过千里,按照百姓们的脚力,大半个月左右就能到了。
问题是,这么近的距离,那边肯定也会或多或少的受灾了,迁过去做什么?
崇祯走下平台继续道:“迁过去的百姓,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大量开垦田地。”
“留在原籍的百姓,也要组织起来,每隔五六里地,在靠近田地的地方修筑一座……湖泊。”
“第三,如果灾民还有多的,那就修路,将陕西到北京、或者到南方的官道给修整一翻。”
崇祯说完的时候,正好站在了皇极殿的大门前,随即一脚迈出,站在了大殿前,看着陕西的方向,满脸的沉重。
他记得自崇祯元年开始,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
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天灾就没停过,陕西百姓过的太苦了。
如果有可能,他是真想全陕的百姓迁出来,可惜现在做不到,也不能做,这么做等于放弃了陕西。
所以,他现在要趁着这个机会提前规划一下,说不定有转机。
众大臣看不到崇祯的脸色,可跟在崇祯身后的王承恩却是看到了崇祯脸上的沉重,心中暗自叹息了一声,皇爷背负的太多了。
沉默了一会儿之后,崇祯才回到皇极殿内,看着群臣满脸的疑惑,当即问了一句。
“怎么,朕刚刚说的你们都没有听懂吗?”
“陛下,恕臣等愚笨!”
众大臣对视了一眼后,内阁辅臣施凤来站了出来。
“陛下,修湖泊后,河网密布,涝能排,旱能灌,修路方便运输和行走,这些臣等都能理解,可您的第一条是开垦荒田,臣等有些困惑。”
受灾区大把的荒地不去开垦,去千里之外的地方开垦,这事怎么看都是脑子有坑的决定?
“这事朕自有用意,照做就是了。”
崇祯说的四个地方,在后世的时候,以出产土豆闻名,被评选为国家地理标志的产品。
这个时候的土豆和红薯也只是在南方地区有种植,而且也只是小范围的尝试,成品都是富贵人家的桌上的产物。
他现在让人去开垦荒地,就是为了给明年宋应星的大面积种植做准备,士绅、宗室手里的田地暂时搞不到,自己开垦总行吧。
到时候亩产二三十石的土豆丰收了,运输是个大问题,现在先把路修起来。
若不是现在时间和银两限制,他都想将水泥搞出来,从京都到各省府给贯通了。
“陛下圣明,此举既能让百姓有事情干,不再胡思乱想,也能增加田地,
还能增加水利工程防患未然,更能分散难民不给他们重聚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能省出很大一笔费用,一举五得,陛下英明!”
施凤来称赞完后,众大臣直呼马屁精,但也都跟着喊了起来。
不得不说,崇祯的以工代赈是个好主意。
大灾之下,颗粒无收,干活就能能吃饱饭,吃饱就能活下去,出点力气算什么。
“薛凤翔,修路、挖湖泊交由你工部负责,湖泊朕有两点要求,一是便利,二是安全性,若是发生了大坝决堤,朕就将你埋到大坝中祭天。”
“郭允厚,开荒的事情由户部负责,开荒的时候注意选择位置,不要破坏深林,可以慢但绝对不能敷衍,每开出一亩都能立刻就能种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