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虾米文学 > 现代都市 > 聊聊修行那些事儿精选篇章阅读

聊聊修行那些事儿精选篇章阅读

咋吃不完呀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咋吃不完呀”的《聊聊修行那些事儿》小说内容丰富。精彩章节节选:什么是修,什么是行,什么是修行。什么是佛,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教。什么是道,什么是道法,什么是道教。什么是儒,什么是儒家思想。现在各种各样的修行文章五花八门。做为一个普通人,尤其是喜欢看小说和写小说的朋友。(有简单拆书修学,对写作新手小白有帮助哦。)究竟该如何修?修行的过程中该注意些什么?各种境界该如何应对……做为一个死心塌地接触儒释道近二十年的居士。在这个人心浮躁,社会动乱,负面东西太多,生存受到极大威胁的关头。作者只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温暖、鞭策一些有缘人。远离恐慌,静心除躁。自利利他,一起修,一起努力,一起成就。欢迎提问,虽然我未必一定能为您解惑,但一定知之...

主角:静修静修   更新:2024-04-24 20:3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静修静修的现代都市小说《聊聊修行那些事儿精选篇章阅读》,由网络作家“咋吃不完呀”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咋吃不完呀”的《聊聊修行那些事儿》小说内容丰富。精彩章节节选:什么是修,什么是行,什么是修行。什么是佛,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教。什么是道,什么是道法,什么是道教。什么是儒,什么是儒家思想。现在各种各样的修行文章五花八门。做为一个普通人,尤其是喜欢看小说和写小说的朋友。(有简单拆书修学,对写作新手小白有帮助哦。)究竟该如何修?修行的过程中该注意些什么?各种境界该如何应对……做为一个死心塌地接触儒释道近二十年的居士。在这个人心浮躁,社会动乱,负面东西太多,生存受到极大威胁的关头。作者只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温暖、鞭策一些有缘人。远离恐慌,静心除躁。自利利他,一起修,一起努力,一起成就。欢迎提问,虽然我未必一定能为您解惑,但一定知之...

《聊聊修行那些事儿精选篇章阅读》精彩片段

一个好的教育必然包括:言教、身教、境教。

言教和身教的问题,老师和教材(经典)可以解决。

那么境教呢,就要牵扯更多的问题,和我们生活、修学的方方面面了。

这也是困扰很多初学者的难题。

环境呢,它包括身边人事环境,外在自然、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环境。

(嗯,还有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同维次空间众生的环境。

)我接触过的很多修学者,大都对神秘的不同维度空间众生特别感兴趣。

大都近乎迷醉的执着于神通。

好像一提到哪个修行者很牛逼,那他一定有很高、很厉害、很了不起的神通。

这真是让每个潜心的修行人有些无语。

神通有没有,自然是有。

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亦或是其他宗教流派,甚至邪教都有提到神通,都或多或少展示过各种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神通。

尤其像天道、阿修罗道和饿鬼道众生。

天道和阿修罗道有神通,这个很多人都大抵清楚其原因和相关知识、信息。

而其中的饿鬼道,生而就有报得的五通。

这个可能很多人就不理解了。

这人不用修,只要肉体死亡,就有报得的五通,那岂不是比做人还强。

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

唯独没有漏尽通。

( 漏尽通,佛教六神通之一。

具称漏尽智证通又称漏尽神通、漏尽通证。

也就是证得漏尽智烦恼尽除、得解脱、威德具足的境界。

例如《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云(大正28·597b)︰“云何漏尽智证通?

若智生有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世自证知成就行,我生己尽、梵行己立、所作己办,不复还有,是名漏尽智证通。

漏就是烦恼。

智慧有漏洞,智慧不断减少。

漏尽通,就是烦恼不断减少,首到没有了烦恼。

有了大智慧,智慧不断增加而不减少。

)也就是说他没有真实的智慧,还处在迷惑颠倒的状态。

饿鬼道的业因就是贪心重。

所以即便拥有五种神通,也并不能给饿鬼道众生带来幸福快乐和安稳。

反而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尽的恐怖、仇恨和掠夺。

(因为贪心重而又有神通,所以会更加刺激他们想要以强欺弱的掠夺之心;因为宿命通,知道自己宿世的仇敌,又缺乏宽容睿智的胸怀,而时常被仇恨蒙蔽理智,或报复他人或受他人报复,或担心他人报复经常处在恐惧之中;因贪心重,永不知足,所以会常常处于饥饿的状态。

所以叫饿鬼。

)看!

能力高和具有神通,若没有足够的智慧去驾驭,它不是福,而是祸。

孔老夫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随意你看,儒家也是承认世间有鬼神,有不用维次空间生物的。

)这也是世出世间很多圣贤之人对待鬼神的态度。

佛法也讲:修行中不管遇到何种境界,佛境界也罢,魔境界也罢,不去理会都是好境界。

你过于在乎,因此起心动念了,就坏了,你被境界所转了。

佛教导我们礼敬诸佛,即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要尊敬礼拜!

但礼拜却不能乱赞叹,不能乱跟着学。

所以佛教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诸佛后边,紧接着就是—称赞如来。

若能转境,则同如来。

能转境的只有禅定和智慧。

所以只能称赞智慧,跟有智慧的人学。

有眼光的修行者一定是把智慧的修学摆在第一位。

而修学智慧就一定要听从圣人的教导。

(儒释道及其他正教中修行有大成就者,皆称为圣人。

)世间几乎所有的大圣大贤都建议初学者,要远离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去除贪嗔痴慢疑。

要守教派的规矩(佛家、道家讲持戒,儒家讲守礼)。

要吃得了苦(佛家叫苦行。

)(道教则更多去讲人间本就多苦,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儒家孔老夫子曰:“先难而后获,先苦而后甘。”

孟夫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还有冯梦龙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释迦摩尼佛当年圆寂时也再次教导弟子:末法修行以戒为师,以苦为师。

不是不可以享福,而是初学者定力不足,太容易被五欲六尘诱惑而堕落、功夫倒退。

那是不是,开始了修学就要吃糠咽菜,就得破衣烂衫,还需闻鸡起舞,就一定要念多少遍经文,拜多少忏,磕多少万大头,念多少声咒文或佛号?

跑多少道场,拜多少山头等等等等。

其实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你是什么家庭,什么收入,什么工作环境等等,不必刻意改变,保持就好。

并不一定是出家出道比在家强,富贵修道就比贫穷修道难,男身修行就比女身修行强等等等等。

甚至有些人觉得我吃素多少多少年就比断不了肉食的强,不结婚清心寡欲就一定比结婚啊有男女朋友啊有欲望的强,在名师身边就一定比自学的强……等等等等。

举几个例子吧。

就净宗里面往生极乐的成就而言,有一生茹素的,也有一生吃肉临终才闻道忏悔往生的。

藏教活佛还有女性呢,也有结婚的呢,藏教也不排斥吃肉呢,因为那是恶劣的生存环境造成的,并非那里的修行人贪图口腹之欲,心有杀念而喜食肉。

所以,被动和主动,这是不能一同对待的。

当年跟在孔老夫子身边的弟子不可谓不多,可被后人尊称亚圣的孟夫子,却没有生在孔圣人所在的时期,他只是依照书本,努力学习践行孔圣人的言行而己。

相同的还有佛教的蕅益大师和莲池大师。

对名人事迹感兴趣的,还可以去查查窥基大师和当时钟南山道宣律师的故事。

当你有了些收获,增长了智慧,功夫有所突破,你获得法喜,自己自然而然会想精进,会主动给自己增加修行功课。

并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修行功课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状态就好。

最好由少慢慢到多,重点在坚持。

如果做的法喜充满,且时间、精力都很充足,家里其他人也都接受,适当的加多也很好。

别小看这一点,它很难很难很难做到。

因为凡夫最粗重的烦恼习气就是执着。

(执着在佛法里面也称为见思烦恼。

)坚固的执着是很难消除的。

(咱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就常常因为完不成定好的功课而生烦恼,念经拜佛时被家人打断而生烦恼,因为家里某些环境不利于修行而生烦恼,因家人不理解自己而生烦恼等等等等。

都是因为坚固执着自己的某个目标,对某种状态的追求,不愿打破身体或内心的舒适区等等等等。

)另外就是在持戒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很多人事物的障难。

因为,戒!

持的好。

需要很高的智慧!

所有规矩、礼教和戒律都是有开遮持犯的。

就是任何戒律都有开缘的时候。

礼法也免不去人情世故,规矩也会遇到特殊情况。

难吧,可以说没有智慧,修行有时候真真是寸步难行。

这里可以教大家个简便的方法:学戒学礼学规矩,不勉强自己去做。

学懂一点就持一点。

不怕少不怕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像蜗牛爬树,像龟兔赛跑,主打一个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这样就不会修出很多烦恼,也不会失去信心。

虽然不怕头破血流、勇猛无畏的撞南墙很震撼人。

这样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有别样的感慨。

持戒以后才有忍辱。

可以说,在你真正开始持戒时,才能深切体会到忍辱的真正含义。

很多修行人会一不小心,就陷入毫无意义的自讨苦吃,自我感动,一味老好人般忍耐等等等等。

这些没有智慧的行为,除了让我们增加心理烦恼,生理疾病外,并无太大意义。

讲到这里,很多朋友就会愈发体会到修学智慧的重要!

那,怎么修?

答案:静能生慧。

禅定后边才生般若智慧。

(这个问题牵扯太多,后边我们慢慢来讲。

作者还会通过写小说来讲,不喜欢听这样讲课形式的,也可以去看我写的小说,不管什么题材类型的小说,都融进去了作者修行的感悟,心里的路程,或许会对有缘的读者朋友有些许帮助,这样作者我就很满足了。

)所谓百忍成钢。

玉不琢不成器。

这些都会支撑你不管在生命中经历何种局面都能坚强独立,保持做自己,不随波逐流,不堕落。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感慨社会这个大染缸,把一个人变得面目全非。

现在不止各种行业,包括小说都在教你贴标签,对人也是一味简单粗暴的贴标签,分成一类又一类。

男性:什么霸总型,暖男型,高富帅,富二代,凤凰男,首男,渣男等等。

女性:捞女,伏弟魔,剩女,白富美,海王女,傻白甜,腐女等等。

这样的标签往人身上一一贴上去,会造成什么结果?

这是什么,其实就是变相的洗脑。

普通人被贴了各种标签以后会怎样?

首先,身边人就会把她往这个方向去归拢,去对待......而这个人她自己也会不自觉的自我洗脑,开始催眠我是这样的人,我要有这样的行为,我有这样的行为是正常的,大家都这样说等等。

慢慢一个本该鲜活,有无数种可能,可塑性非常强,能够不断进步,不断突破的人,就被固化了。

一个东西的固化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死亡!

很多人都知道阴阳五行的知识。

阳为动,阴为静。

升腾,挥发,变化等特性为阳。

下沉,收敛,凝固等特性为阴。

阳=生。

阴=死。

所以自古以来。

活着的人待的地方称为阳间。

死了的人待的地方称为阴间。

所以,人是怎样一点一点老化,一点一点死亡的呢?

从他的思想开始一点一滴被固化,被贴满标签开始的。

我们都回想一下,新生儿刚出生是什么样子的?

他什么都不知道,你教他什么,他就是什么,他没有执着心,分别心。

他身体是柔软的,潜力是最大的。

他可以夜以继日的哭,嗓子不会哑。

他西肢可扭动的幅度极大。

他掉进水里可长时间闭气(远超常人)不被憋死等等。

而人老了以后呢?

浑身僵硬,耳聋眼花,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老年人多被称为——老顽固。

我们仔细观察后,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

你跟童真的小孩子交流,互动,他会很快给予你回应,有来有往。

所以小孩子容易被教育,容易接受新东西。

越小的孩子接受率越高。

而外表老化越严重的老年人,你跟他交流互动,会越困难,他会答非所问,会抓住你语言中的某些敏感点,而后喋喋不休,没完没了自以为是的输出。

他根本不关注别人到底说了什么,也听不进去,只一味表达自己的固有认知和想法。

(这里为什么说皮相老化的人老了,因为也有些特例,一些高龄老人能保持鹤发童颜,保持童心,年轻有活力。

)所以老,从来和年龄无关。

可是在如今的社会,我却发现一个很可悲的情况。

很多很小很小,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都开始出现思维固化,早熟,自我封闭自言自语,耳不聪目不明,满脑子都是胡思乱想!

真的太惋惜,太无奈。

我现在放弃了钢琴培训工作,因为,绝大多数孩子根本没办法教了。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而是一个商人、一个服务工作者。

好,这个话题以后再细说。

总结一下这一章。

想活吗?

(其实所有宗教都是奔着一件事去的,这件事就是死生大事!

)死生大事则需要智慧,真实的智慧才是延续生命的根本。

想修学智慧吗?

须放下妄想、分别、执着。

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

想放下吗?

且听圣人教诲。

不管哪个宗派的教诲,归根结底都是一个目的,只是方式方法,面对学生根器、因缘不同。

用一句邓小平爷爷的话结尾: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每章一个儒释道小知识:六道轮回中的六道(由上而下依次是):1天道2人道、3畜生道、4饿鬼道、5地狱道。

还有一道是——阿修罗道。

(一般排于人道之后。

)(为什么要把阿修罗道单独列出来,因为他既单成一道,又散布于其他五道之中。

天道有天修罗,人道有人修罗,畜生道有畜生修罗,饿鬼道有恶鬼修罗,地狱道有地狱修罗。

修罗道的众生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其他五道中的修行者,有很高的天赋、悟性、福报、能力,智慧。

但无法去除嗔恚傲慢、喜争强斗狠。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众生修行,无法放下这些习气就会沦落为阿修罗道。

小说《聊聊修行那些事儿》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对儒释道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你们好!

本人姓张,号静修居士。

土生土长于河南省开封市。

父母最早都是厂里的工人,后来因为生我弟弟,母亲被开除,父亲受二哥影响,八零年代初期就开始做生意,赶上了好政策,吃上了时代的红利,发了些小财……(爷爷、父亲生平的部分讲述,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童年、学生时代经历,还有学佛历程,都写在了我的另一本书《人生如梦,為歡幾何》,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之所以想开这本关于修行的书,是最近写小说,免不了查资料,看视频,看小说,发现很多人关于儒释道的理论和修学存在太多误解和盲区。

其实这一方面,古今很多圣贤大德都讲了太多太多,现在百度上搜索查东西也很方便,也不一一举例复述了。

所以我绝不创新,只鹦鹉学舌。

(孔圣人曾说:述而不作,性而好古。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迦摩尼佛在讲经时也有说过:佛佛道同,今佛如古佛之再来。

看,三教圣人皆说,自己没有创新,孔圣人说自己只是复述古人所说的罢了;老子道德经所说:道,乃法自然,自然也不是哪个人创造的。

释迦摩尼佛更是说,每一尊佛讲的都一样,哪里有一丝毫的创新。

)我只是为一些没太多时间研读大家名篇的人,或者学识稍浅,对于文言文和名家、大家言论理解困难的现代人而写。

希望用简明扼要,轻松诙谐的话语、比喻、小故事、甚至小说的形式,来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讲解的更清楚,更明白,更好懂罢了。

——最近在百度上听到了非常多各种各样的关于佛教,道教,易经风水,中医理论等的视频和文章。

内心其实非常开心,国人如果都能大力发展、学习本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教育,那么对于拯救现前社会的各种危机,天灾人祸,战争瘟疫等,会起到至关重要、乃至扭转乾坤的作用。

我最近看东西其实挺杂的,有写小说的需要,也有贪心的作祟。

捂脸!

做为修学佛法的居士,尤其是修净土宗,以修清净心为主的法门,这个状态实话来说,挺不好。

但又控制不住,一不小心搜资料时点个视频进去,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捂脸!

不过,既然做都做了,这段经历,看过的东西,想想也不能白白看过,心里有所感悟也不吐不快。

佛法常说:烦恼即菩提。

菩提也可以理解为智慧,但智慧却不能代替菩提,菩提这两个词所涵盖的更多,更深。

很多人在初接触佛经时,大都会有些疑惑:“为什么佛经里面很多的梵文是音译,而不彻底翻译成中文。

顶多也就是某个大德高僧会在音译梵文旁边做个注解。”

一:乃尊重不翻。

(尤其是一些全世界通用,重要且常用的梵文。

)二:用中文不能完全翻出其中蕴含的深意。

(尤其是一些带有印度语言特色的字词。

)在这里呢,就想唠叨唠叨,和有缘的朋友,有同样需求和困惑的朋友,做一个汇报和交流。

只愿佛菩萨加持护佑,护法善神慈悲鞭挞,让我能在写作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能有更多感悟和提升,能利益真正有需求的人。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对于我所说的有疑惑,请阅读相关原文经典。

并以《大藏经》、《西库全书》等原文经典为主。

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本人接触佛法和儒释道传统文化初期,一首秉持着跟一个老师,读一部经典,静下心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路子。

当修学中有所领悟,才找寻相关经典、资料去印证自己的所悟、所得。

从而增加信心,改正错误。

因为人在修学初期,大都障深业重,妄念纷飞,心静不下来……是很难进入到修学的状态的。

而听一个老师,专读一部经典可以有效的帮助人,慢慢把心静下来,增加定功,为后边的修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关于这一块儿,儒释道都有相关经论提到。

儒家经典《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大学》一开篇就有提到,读书学习的目的,在明德,在亲民,在至善。

(看到这里,我们就要反省自己读书、学习、修学的目的。

佛经有句话: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接着是学习的方法:首先就是知止。

然后有定得静才能有所得。

而最后讲到这个顺序不可乱。

——咱再来看看道教经典以及修行理论则有:身静则生阳,心静则生慧,气静则生神,神静则生精;白玉蟾祖有言:”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

“又云:”薄滋味以养气,去瞋怒以养性,处卑小以养德,守清静以养道。

“而老子之学,则纯以清静无为为主旨。

半生看过太多芸芸众生,则无不在竞逐、劳苦的纷纷扰扰中讨生活。

殊不知:”半日安闲半日佛,片时清静片时仙“也。

——而佛教有专门的净土宗。

以修清净心为主,所谓心静则佛土静。

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

故清静法门,实为三教圣人所共守。

要作仙作佛作圣人,甚至是得大智慧,立大功,创大业,树圣德,均非从此静字下手不为功!

——那如何得——静。

对于初学者。

最好的办法就是听一人之言,读一部经典,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那要如何选老师,选经典呢?!

什么样的老师和经典适合自己?

*每章一个儒释道小知识: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