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鲁明义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畅销书目》,由网络作家“妙笔入梦”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超级好看的军事历史,主角是朱元璋鲁明义,是著名作者“妙笔入梦”打造的,故事梗概:下,彻底形成了对立局面。刘伯温和李善长也是水火不容,相互掣肘。即便这不是刘伯温之所愿,但是在朱元璋的意志下,他也只能乖乖的做一名旗子。朝堂上两股势力相互争斗,正合朱元璋之意。正是在朱元璋的布局之下,淮西权贵嚣张跋扈的气焰,逐渐被朱元璋打压下去。不过这些人却是把仇恨记在了刘伯温身上,对于朱元璋仍旧是感激涕零。......
《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畅销书目》精彩片段
上沪县,李进府邸之外。
“伯温,你觉得李进此子如何?”
朱元璋走出李进府邸之后,内心十分纠结。
按照朱元璋原先的脾气,早就应该大发雷霆,将李进这种贪官抓起来,剥皮萱草。
但是经过李进一番的辩解之后,朱元璋竟然觉得自己有些犹豫,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
刘伯温听到朱元璋的问话后,瞬间就明白了朱元璋内心的纠结。
在刘伯温看来,李进虽然贪财,但是如果真的如李进所说,贪财是为了百姓,那李进的确属于大才。
而且上沪县在李进的治理下,也的确是百姓衣食无忧,算得上一名合格的官员。
对于贪官,刘伯温当然没有朱元璋那么大的戾气。
朱元璋是从小深受贪官污吏的压榨,导致朱元璋父母全部上吊死在了自己面前。
他的几个哥哥,因为官员的剥削,也大都饿死。
这种杀父之仇,也是朱元璋痛恨元朝统治,痛恨贪官的原因。
不过刘伯温本身就是士族出身,对于这种情况早就司空见惯,他也没有和贪官切齿的仇恨。
相对的,他更看重这个官员的能力,正如李进所说,如果清官都是鲁明义那样,那这种清官才最该杀。
不过既然朱元璋痛恨贪官,作为他的臣子,刘伯温自然要跟皇上保持一致。
“皇上,臣以为李进此人很难琢磨,具体该如何,还需看他日后如何行事。”
刘伯温这话相当于和稀泥,啥也没说,只能让朱元璋更加纠结。
还是马皇后毕竟实诚,说道:
“重八,就算要啥李进,那也得先从李进手里,把镜子制作的秘方给拿到手。”
“如今大明国库空虚,内堂更是难以为继,我们还有皇子可是已经很久没有添新衣了。”
听到这话,朱元璋只得叹息一声,说道:
“让着狗官再多活几日,咱迟早要杀了他。”
没办法,朱元璋也想杀了李进,奈何李进给的太多了。
正如马皇后所说,这几年虽然大明建立,但是南征北伐不断,大明的国库早就空了。
北元蒙古一日不灭,朱元璋就一日睡不安稳。
不只是北元,还有西北的甘肃,西南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都有元朝势力残留。
为了给大军出征,朱元璋把自己裤衩都给当了,内帑更是穷的揭不开锅。
马皇后平时甚至还要自己织布,补贴内帑,实在是入不敷出。
如今马皇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赚钱的生意,她可不愿意朱元璋就这样杀了李进。
马皇后已经想到,等回到了应天,这批镜子必然能够大赚一笔。
今年应该能过个好年了!
刘伯温这个时候也插话道:
“皇上,是时候返回应天了,只怕现在朝堂已经积累了很多政务需要您处理了。”
朱元璋环顾四周,留恋的看了一眼周围高楼大厦的景象,叹息道:
“这里才是盛世的样子啊!”
“上沪虽好,但是应天才是根本。”
刘伯温继续谏言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明日回京。
.....
大清早,朱元璋就乘坐马车往应天府而去。
经过一夜的思索,朱元璋决定先留着李进,等到回到京城,将李进给调查清楚之后,再做打算。
在将房钱给结算完毕之后,朱元璋看着手中的账单,灵光一闪,好似想到了什么。
在回去的路上,不断的催促着侍卫加快速度,看样子是归心似箭。
把旁边的刘伯温看的直傻眼,还以为朝中发生了什么大事。
没过几天,朱元璋终于是回到了应天。
听说朱元璋返回应天,李善长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出迎朱元璋。
这些天朱元璋在南方微服私访,朝中的大小政务全都交给了李善长处理。
不过李善长在朱元璋身边呆了这么多年,自然知道哪些事情是他能管的,哪些事情他是绝对不能碰的。
作为大明的宰相,李善长的确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如今的他位极人臣,风光无限。
但是只有李善长知道,在朱元璋手下当宰相,他只不过是朝中的摆设。
朱元璋对权力的掌控欲,让李善长在宰相的位置上,战战兢兢,根本不敢有任何逾越之举。
所幸在朱元璋离开之后,大明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故,要不然李善长早就向朱元璋求援了。
远远看到朱元璋的马车,李善长赶忙上前迎接朱元璋。
在朱元璋下车之后,李善长随即躬身道:
“善长拜见上位,上位微服私巡,辛苦了!”
身后文武百官,也是齐齐拜下,向朱元璋行礼。
李善长称呼朱元璋为上位,而不是皇上,正是彰显他与其他臣子的不同。
在朱元璋起事之初,李善长就一直称呼朱元璋为上位,如今有资格再称呼朱元璋为上位的,朝中不超过三人。
朱元璋看到百官都在,虽然满身的风尘,却依旧精神奕奕。
“诸位爱卿平身,咱不在的这几天,诸位辛苦。”
“现在随咱前往奉天殿,咱有大事要说。”
听闻朱元璋有大事要说,李善长下意识的看向刘伯温。
自从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兄弟大都是淮西子弟。
这些人全部都是淮西人,相互之间不是老乡,就是亲家,在朝堂上形成一股极其强大的势力,淮西权贵。
朱元璋深刻认识到这些淮西权贵的可怕,一旦有所不测,甚至会影响大明江山,而宰相李善长就是淮西权贵的领头人。
为了平衡朝堂上的势力,朱元璋决定培植另一股势力,作为骄兵悍将的对头。
而他挑中的人选,正是刘基刘伯温。
刘伯温乃是浙江,青田人,属于浙东人,在朱元璋的暗中帮助下,如今刘伯温已经俨然成为浙东士子的领头人。
随着浙东党的形成,淮西和浙东也在朱元璋的暗中推动下,彻底形成了对立局面。
刘伯温和李善长也是水火不容,相互掣肘。
即便这不是刘伯温之所愿,但是在朱元璋的意志下,他也只能乖乖的做一名旗子。
朝堂上两股势力相互争斗,正合朱元璋之意。
正是在朱元璋的布局之下,淮西权贵嚣张跋扈的气焰,逐渐被朱元璋打压下去。
不过这些人却是把仇恨记在了刘伯温身上,对于朱元璋仍旧是感激涕零。
朱元璋这个时候提出有大事要说,李善长怀疑正是刘伯温在朱元璋旁边又打了小报告。
刘伯温也不知道朱元璋到底打的什么主意,看到李善长不善的目光,刘伯温也是一笑了之。
松江府,通往上沪县的官道上。
“父皇,我听说松江府占地极少,上沪县更是大半在海边,李进即便再厉害,又能招收多少百姓呢?”
朱标对于即将见到这个上沪县县令十分好奇。
李进,正是上沪县县令的名字。
朱元璋也是眉头紧锁,摇了摇头,说道:
“具体多少,咱也不知道。”
“可是这几年,战乱频繁,如果李进真的如鲁明义所说,那他至少招收了十多万百姓。”
刘伯温这个时候却是插话道:
“只怕不止这么多人。”
“我听说,这李进为了招募流民,出了很多惠民的政策。”
“只要是赶到上沪县的流民,每人每天至少能够喝到三碗大米粥。”
“不仅如此,凡是愿意落户上沪县的百姓,每户更是发放三两白银。”
“而那些不愿意回归上沪县的百姓,则是一律全部没收田产。”
“他这一顿操作下来,不管是不是上沪县的本地人,全都朝上沪县涌去。”
“这么多年下来,只怕得有数十万百姓定居上沪了。”
朱标被刘伯温这一番言语惊住了,没想到这李进竟然有如此大的魄力,敢招收这么多的百姓。
朱棣更是大声叫好道:
“好,这李进竟然凭一己之力,赈济了数十万百姓,实在是我大明不可多得的人才。”
朱元璋也是抚须微笑。
如果李进真的能救活数十万百姓,那李进也算是能臣干吏了。
马皇后轻轻挑起帘子,甚至还能看到不少的百姓,拖家带口朝着上沪县前行。
看到这一幕,马皇后长叹一声,说道:
“看样子上沪县的传闻非虚!!”
所有人顺着马皇后的目光看去,看到这么多流民往上沪而去,他们觉得这个李进,的确不简单。
.....
马车在颠簸中不断前行,临近晌午,几人终于是快赶到了上沪县的境内。
渐渐的,已经能够听到马车外面的传来百姓的欢声笑语。
马车内的众人,在听到这一声声的笑声,嘴角也是微微弯起。
在扬州经历的一幕,实在是太揪心了,相比较而言,这里轻松愉悦的氛围,更让众人感到身心愉悦。
“大哥,你听外面这是什么声音?”
正在这时,朱棣仿佛听到了什么,朝朱标大声询问。
朱标忙凝神静听,竟然听到一阵阵孩子朗读的声音。
听了一阵后,朱标有些迟疑的学着说道:
“啊喔鹅衣乌鱼?”
“这是什么儿歌?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别说朱标了,就连朱元璋和刘伯温都没有听说过。
朱棣忍不住好奇,将头探了出去,想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好高的房子?你们快看啊!!”
朱棣的大叫声,将车内的众人吓了一跳。
“老四,什么事情大惊小怪的?”
朱标这个时候也将头伸了出去。
结果,朱标也变得和朱棣一样。
“爹,娘,你们快来看,这房子跟咱们见得不一样!!”
朱元璋听到二人的叫喊,却是眉头微皱。
自己这个太子怎么还是这么不稳重?
随即,朱元璋就和马皇后先后下了马车,他倒要看看这两个儿子到底看到了什么,如此一惊一乍的。
然后...
朱元璋刚下车,就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
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竟然是一座六层的高楼,看上去高达十数丈。
楼房通体灰白色,结构四四方方,好像一个大棺材。
不仅如此,这高楼的占地面积极大,怕不是得有数十亩地。
在这些楼层里面,朱元璋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房间。
如同蜂巢一般,分割的十分均匀,显得极为的规整。
楼房最上方中央处,还刻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上沪实验小学。
“什么叫做小学?”
朱元璋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楼房,更没有听说过什么小学。
刘伯温同样茫然的摇了摇头。
纵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读史书,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小学这个词。
此刻,在一条大路上,只有他们一行人驻足楼房门口观望。
其他百姓面色如常,好似早就司空见惯。
显得朱元璋他们等人没有见过世面一样。
反倒是有不少人盯着他们几人,好奇的上下打量着。
朱元璋顿时感觉有些尴尬,将几人带回马车,随后对随行的侍卫道:
“去查查怎么回事?”
“遵命。”
护卫拱手离开。
“波泼墨佛得特呢勒!!”
朱元璋等人听着孩子的朗读声,不仅觉得心旷神怡。
虽然不知道他们在读什么,但是听到读书声,就是一种享受。
很快,护卫就赶了回来。
“爷,查清楚了。”
“说!”
“这实验小学是上沪县县令李进建造的一处私塾,就是为了普通百姓的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
“这所学校,至少有着上千个小孩在里面学习。”
“百姓说县令称之为六年义务素质教育,而且在这里学习是完全免费的。”
朱元璋和刘伯温听完之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私塾?
上千人的私塾?而且这些孩子学习竟然还是免费的?
朱元璋吃惊无比,惊讶道:
“你确定这里面有上千个孩童?全都是免费学习?”
“确定,卑职也是向百姓再三确认。”
“他们说,这样的小学,上沪县还有五个。”
“不仅如此,上沪县还有五所中学。”
那侍卫不敢隐瞒,将自己的探听到的消息全部一股脑都说了出来。
朱元璋被震撼的说不出话来。
能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读书的机会,这是多少父母一辈子的心愿。
而在自己眼前,这一幕就这样轻松的被实现了。
刘伯温也是在旁感叹道:
“幼有所学,大同之治也不过如此。李进真乃奇人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