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赵括田单的现代都市小说《战国:从长平之战开始成战神畅销书籍》,由网络作家“随云逸”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战国:从长平之战开始成战神》目前已经全面完结,赵括田单之间的故事十分好看,作者“随云逸”创作的主要内容有:容面对的预案才对,虽然今日秦军的应对不可谓不快、不当,但显然是未尽全力。事实也与赵括想象的差不多。面对密集的秦军箭雨,河面上赵军被压制得抬不起头来,能冲上东岸的连一半都不到,攻城器械等辎重更是想都不要想,若继续打下去,恐怕连壁垒都摸不到,丹水便要成为赵军的坟墓了。......
《战国:从长平之战开始成战神畅销书籍》精彩片段
冲啊!
快一点!再快一点!
别犹豫啊,再往前冲呀!
不仅一旁的赵军校尉、都尉催促着士兵们前进,后方的副将、裨将乃至还在做工的工匠们都在心中呐喊着。
都知道速度是进攻的关键,可是下有丹水阻力,上有不住的箭雨,要克服心中的恐惧,谈何容易,即便是强如赵、秦之军,也不免在这样的战斗中稍作踟躇。
面对死亡的恐惧,士卒不可避免地顿足,就连胯下的马匹都有可能畏惧不前,尽管他们也知道停留下去只会更加危险。
这时候,将校的作用便体现了出来。
一个理智的将领,会在此时给予麾下将士们最正确的指示,一个身先士卒的将领,也能给麾下将士们最佳的垂范。
而秦、赵之军之所以强悍如许,显然不乏这样的将领。
“跟我冲!”一句怒号在赵军中爆发。
紧接着,一匹白马从众马之间一跃而出,,马上之人,身着重甲,身子低低伏在马背之上,一手持盾胡护住马头和自己的要害,一手握枪扫落着周遭零星的箭矢,顶着秦军密集的箭雨,一马当先,就要冲上西岸。
显然,这一句敢为人先的“跟我冲”比千万句在后方的“给我冲”要管用得多。
而榜样的力量从来是无穷的,有了校尉的率先垂范,麾下的赵军将士们自然也跟随着校尉冲刺了起来。
在白马踏上西岸的一刹那,身后的骑兵们也有样学样,纷纷低伏下身子,双腿重重一夹马腹,手中长鞭也跟着抽打在马屁之上。
胯下的马儿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对于死亡的恐惧,当然更可能是屈服于主人毫不留情的鞭挞,吃痛之下,随即变得癫狂起来,四蹄齐齐发力,连人带马便朝着西岸便不管不顾地冲刺了起来。
一个、两个、三个……
越来越多的赵军骑兵终于抵达了丹水西岸。
就在越来越多的赵军渡过丹水,战场形势一片欣欣向荣之时,原本薄薄的雾气也终于抵不过热烈的阳光,渐渐消散了开来。
而随着能见度的改善,刚刚渡过丹水的赵军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付出了上万条性命之后,赵国大军终于抵达了丹水西岸。
而这样小的代价,已经大大出乎赵括和一众赵军将领的意料。
没错,上万人的这代价确实不算大,至少没有达到赵括和廉颇所预想中那般的大。
其中自然有截断丹水,加快了大军渡河效率的功劳,也有晨间薄雾导致秦军最强的弓矢,没能发挥出最大效用的功劳,或许也有赵军将士们悍不畏死地冲锋陷阵的缘故。
然而,赵括心中清楚,其中最大的功劳恐怕还是秦军高层。
截断丹水的举动能不能瞒过秦军,显然并不太能,尤其对面的主将还是久经沙场的白起,即便是枯水季,也不会不注意丹水水面高低的情况;
晨间进攻、甚至是夜间的进攻,秦军都应该有从容面对的预案才对,虽然今日秦军的应对不可谓不快、不当,但显然是未尽全力。
事实也与赵括想象的差不多。
面对密集的秦军箭雨,河面上赵军被压制得抬不起头来,能冲上东岸的连一半都不到,攻城器械等辎重更是想都不要想,若继续打下去,恐怕连壁垒都摸不到,丹水便要成为赵军的坟墓了。
“只是,丹水西岸之壁垒,很快被从空仓领俯冲而来的秦军所夺取,而我军主力渡过丹水以后,凭借丹水天险,巩固丹水东岸防线,秦军也一直不得寸进,战事随即进入相持阶段,而这一相持便是三年之久。”廉颇收起指挥棒,缓缓叹息道。
这一声的轻叹里,有太多的悲壮的故事。
赵括仿佛看到了在空仓岭上浑身浴血却依然死战不退的赵军都尉,丹水沿岸数丈高的壁垒之上舍生忘死的赵国儿郎,滚滚丹水,多少血肉随之奔流,漫漫长夜,多少忠魂思念故土。
三年,对于赵国是沉重的灾难,对于战场上的赵军士卒们,却是一个又一个难熬的日子。
三年里,本就处于弱势,想要抵挡住秦军的攻势,其难度可想而知,只是不知这三年里,多少忠魂埋骨他乡。
而若是让秦国得逞了,这天下又将经历多少个难熬的“三年”呢?
不知不觉间,赵括的心情也更加沉重了——赢下这场战争,赵括再度在心中默默许诺着自己。
稍稍调整好情绪,赵括开口问道:“不知如今前线是如何布置,具体兵力还剩几何?”
廉颇也不隐瞒,随即继续说道:“自我大军空仓领失利,我王派出十余万大军支援前线,后北地五万骑军南下,这才稳住了丹水防线。因此,为保险起见,本将又在丹水防线后设立第三道防线。”
说着,廉颇再度举起手中指挥棒,指着面前一条高耸着的山脉,说道:“谓之百里石长城防线,乃以故关、长平关为支点的一道防线。”
“目前,丹水东岸防线仍在我手中,秦军不得寸进。然经过三年来的日夜消耗,国中虽徐有多则万人,少则数千之援军抵达,我部精锐亦损失惨重。
如今丹水防线共有大军三十六万,其中骑兵十万人马,步卒二十六万,其中主力在丹水东岸制高点韩王山中,辎重粮草则在一旁另一个制高点大粮山中;百里石长城防线共有兵马两万五千人,其中多为步卒,骑兵尚不足三千。”廉颇细细缕清着手中已为数不多不多的牌。
“四十万人马!”赵括心中微微一定,显然对于四十万这个数字赵括还是挺满意的。
不过这倒也正常,大军出征和援助空仓领的大军便已经是三十多万了,再加上三年里每隔数月便有的补充兵力,能有如此规模实在意料之中。
可也正因为兵力之众,虽然成功地挡住了秦军的攻势,却也给国力羸弱的赵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光是战兵的口粮,便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
只是,正当赵括稍稍安心之时,廉颇却又在一旁泼起了冷水。
“而这约四十万大军之中,能战之兵尚不足半。”廉颇继续语不惊人死不休道:“三年鏖战,精锐损失泰半,补充来的新兵之中,过半人数只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上不了马,拉不得弓,没有章法,根本没有多少战力。”
一下子从四十万大军,锐减到二十万不到,赵括显然有些接受不了,脸色明显暗沉了许多:原以为丹水前线再怎么样,也总该还有至少三十万大军的,没想到情况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糟糕得多了。
二十万!
二十万……
如同绕梁之余音在赵括的耳边不断回旋。
只剩二十万了,自己的计划还能成功吗?甚至,还能执行吗?
赵括死死地盯着沙盘,慢慢回想着自己的计划,试图再绝望中找寻那一丝丝的可能的希望。
一旁的田单和许历闻听此言,心中也不是个滋味。
都知道前线打得苦,损失大,却没想到损失这么大!要知道同廉颇一道出来的大军,以及后续增援空仓岭的三十万大军可有大部乃是精锐部队啊,后续的增援虽然多为无甚战力的新卒,但总归还是有几只战兵的,如此多的战力,居然打到现在只剩能战之卒尚不足二十万?
也就是说,至少已经有十余万的精锐大军殒命在这三年的对峙中,若是再加上普通士卒的损失,恐怕就奔着二十万往上去了。
三年对峙,该是怎样的一番腥风血雨啊!
“本将带来五万大军,其中能战之精锐只有一万许。”见廉颇已经尽托其底,赵括也当即掀开了自己所带着的底牌。
“这……”
这会儿,论到廉颇将军麻爪了。原以为带着王命前来转守为攻的赵括,号称二十万援军,怎样手里边也该有个三万五万的能战之兵,却不想只有一万多?
一万多人,能干嘛?
对西岸壁垒发起一次总攻,恐怕损失的不会少于这个数目。
还转守为攻呢,能在秦军的攻势下继续守住就不错了。
廉颇脸色越发的差了,显然他已经不知该如何评价在那稳坐高堂之上的大人物们了。兵者,国之重器也,岂能如此一厢情愿的儿戏?
“将军以为,为今之计,我军该如何破局?”不待廉颇发泄,赵括便首先问道。
廉颇闻言,收拾好沉重的心情,眼神转向沙盘之上,原本低沉的眼神瞬间锐利了许多,手中指挥棒略略踟躇了一二,随即在空中再度飞舞了起来。
“我军援军抵达的消息恐怕秦军已然知晓,由此,秦军势必继续增兵丹水一线。”廉颇在沙盘边踱着步子,随即继续说道:“以我军如今之战力,若是再强守丹水一线,恐怕得不偿失,也很难能够抵挡得住增兵后的秦军。”
“为今之计,只有扬长避短这一条路而已。”廉颇继续分析着敌我局势:“秦人之利在其兵多而将广,而我军之利则有三也。
其一,骑兵作战在上党之腹地,有倍于步卒之效也;
其二,我军为守方,进有丹水壁垒之壮,退有百里石长城防线之险,中有大粮山、韩王山等密林,谓之地利也;
其三,上党百姓与赵人风俗无异,更愿接纳我赵人而痛恨秦人,故每每为我赵军引路,而不愿虽秦军同流。
若能用之者三,此战或仍有一战之机也。”
最新评论